COSMO专访作家庄雅婷

作家身份的庄雅婷睽违七年给读者送上的新作。书名《硬心肠》一目了然地说明一件事:这是一本心软的人写给心软的人看的文集,里面是一些只有“柔软”的人才会思考或困扰的问题。
以下是COSMO为读者带来的作家专访。

依然可以将自己作为微小媒介的写作者

COSMO:恭喜您出了新书。书封上你的名字底下印着两个身份:“作家”和“媒体人”。这是两个让你并重的身份吧?你认同的媒体人该是什么样的?
庄雅婷:可能“媒体人”是为了提醒自己,我曾经经历过一段多么美妙的黄金时代。
经历了时尚杂志兴盛的时期,也做过都市生活方式的实时观察者。曾经就职的几家报纸和杂志,对我的塑造是全方位的。
当时人们的心态也是欣欣向荣地急切地想要知道更多新的、时髦的东西,我们对未来都带着极大的期待。也经历过专业的训练,从媒体从业者的基本专业素养培训,到新闻伦理的探讨,传播学的底层逻辑,和大众潜意识决定流行的观察研究,写作技巧的训练,这是一个整体成长的年代。
这一系列的专业训练,即使到了现在,对写作也受益匪浅。我想在当代都市中作为一个成熟的写作者,有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也有切合当下心态的表达方式,但更重要的是,无论在什么时代,打动人心依然是重要的。所以,我一直认为“媒体人”是一种经受过传播学训练的、敢于探讨当下生活的、依然可以将自己作为微小媒介的写作者。

没有合适的标题,就无法完成写作

COSMO:翻开新书,仅仅是目录上每篇的标题就很惊艳,它们正是大家喜欢你的语言风格。这种能力,更多来自于“作家”的你,还是“媒体人”的人?
庄雅婷:这一定是个精彩的组合!作家要善于发现文字的不同魅力、媒体人要善于发现流行文化中的大众潜意识。想要让别人喜欢你的文章,就要先让自己都觉得有吸引力!
我很喜欢一个引人入胜的标题作为文章的开始,甚至我的写作方式是——如果不能想到一个合适的标题,那么我就无法完成后面的写作。
这是经过深思熟虑的,要么我本人觉得非常有趣,要么它藏着一些让你有好奇心去探索的谜面,而不是那种故作玄虚的标题党。
还有一个区别就是:这样的标题,初心是这篇文章,到底是写给自己看的、是自己非要说不可的话,还是骗人进来点击的。
我一直以来,觉得一篇文章,首先是写给自己的,然后去给那些曾经和我有一样困惑、一样感想的读者去共鸣,而不是非要让你觉得生活必须得有个标准答案。

分析生活,其实是统计学

COSMO:很想请教你一件事,给别人分析生活,但不指手画脚,这个分寸感,是怎么拿捏的?
庄雅婷:其实没有人愿意真的有人分析你的生活,那样会把一些不堪呈现在ta 的面前:那些自欺欺人、那些世俗意义上的失败、那些不甘心又束手无策……我们生活中的窘境已经很多了,如果还要有人站在所谓“美好”或“成功”的角度上,来指出你做错了某一点,所以现在是个loser……我觉得这样既残忍又凉薄,并且于事无补。
有一些朋友很喜欢抓住人,试图让别人分析自己的生活。那起码基于两点:首先现状让他感受到了痛苦,其次他有很强烈想要改变的意愿。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帮人分析生活也是有风险的——你无法做到感同身受,他不一定有能力做到改变,所以你的建议并不能精准,甚至还会误导,加重他人的挫败感。
分析生活,其实是统计学,就好像我们读的历史书或文学作品,那里面有千百年来无数人想要度过自己一生的方式。有无数人已经试过了。当我们读书时,就会感到文字的有力,答案都在书里。
至于亲密一点的朋友,我们也会给出一些生活样本,我们只是把不同的可能性放在他的面前,让他自己做出选择。你要知道一点,既然你不会接受别人给你一个标准的生活答案,那么你也不会真的想要给别人一个不会出错的回答。

见得多,痛就微不足道
COSMO:腰封上写着“关于人生的断舍离”,但美酒、大餐和宠物,你在生活上不吝做加法,两个层面又是怎么拿捏的?
庄雅婷:我一直觉得,我们的人生中充满了无数的内耗。
有些是人际关系的苦恼,有些是自己那些不甘、犹豫的内心戏,有些是那些一直耿耿于怀、但你已经逐渐明白不太可能实现的“梦想”,有些甚至是看起来很美好但是会让你沉湎的生活方式本身。
我们为了情绪价值付出了太多,而人却留在原地,一事无成。非要等到将时间拉长到一个维度之后回首:啊,原来我耽误了那么久。
所以我一直觉得硬心肠是一种暂时切断内耗关联的方式。所谓硬起心肠,断掉那些不甘心,舍去那些自我消耗,离开那些颠倒梦想。真切地去体会生活本身的样子,让自己变成笔直的箭直达目的地,还挺爽的。
至于生活层面,我其实也在不断精简生活:买更少的东西,减少无效的社交等等,只有一种丰富我依然希望保持,那就是经历的积累,你见的越多,就会发现自己所谓的“痛”微不足道。而我们现在最多的付费方式就是为了经历:一场旅行,从小到大养大一只动物,看一场演出,爬一座山,喝一瓶好酒,读一本书……不是为了拥有它,而是为了经历它。

生来敏感可能是一种苦难
COSMO:最后“冒犯”地问一下,你其实就是一个心肠非常软的人,对不对?真的能改?
庄雅婷:心肠柔软的人,在我很多年前的文章中就写过:很多人是生来敏感的人,这本身可能就是一种苦难。
因为有太强大的共情能力,对很多事都感同身受,对生之艰辛有自己的理解。非常容易陷入反复论证再推倒的思辨过程中。总是没那么容易说“不”,总是没那么容易舍掉一些缠绵的情绪。总是在倾侧摇摆中浪费一切。
所以,我才会说出,硬起心肠,是为了保护自己的柔软。如果我们觉得,自己会被什么东西影响,就要试着去建立抵挡它的盾牌。倒不是说一定要改,你知道很多人会走向另一个极端,然后就觉得生活中没有值得留恋的地方。
就好比你有一颗珍珠,你总归会小心翼翼找一个结实的盒子把它放进去珍藏。《硬心肠》这本书,可能就是那个盒子。不是说你非要把这颗珍珠换成砸不烂的铜豌豆才是正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