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行进中国”辽宁调研采访团

编者按:采访,就是一次次的相遇。人民网“行进中国”大型融媒体系列调研行来到老工业基地辽宁。在这里与我们相遇的,是一批活跃在科技创新一线的年轻人。他们或是打造大国重器的工程师,或是机器人、芯片等新兴产业的弄潮儿,或是把老字号做出新高度的手艺人。与父辈相比,他们有着更多的冒险精神,有着对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更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有着平视世界前沿的开阔眼界,更有敢于瞄准世界第一的好胜心。与这些年轻人相遇,我们能够感受到辽宁这个老工业基地向“新”突破的勃勃生机。

上午9点,在与记者约定的时间,孙东明准时赶到,行色匆匆。

“上周五刚在武汉开了一个会,周末又去了趟北京,跟中科院的同事碰了一下课题的事。”无框眼镜、清瘦的身材、老旧的黑色手提包……面前的孙东明,既是全国人大代表,又是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研究员,还是辽宁冷芯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

三种角色背后,孙东明低调而谦逊。

在公司三楼的展厅里,孙东明指着一块展板,讲起产品的工作原理:“当热电偶通入直流电流后,将在电偶结点处产生吸热和放热现象……”

作为企业家,孙东明在这里接待过很多来访的客人,但讲到专业问题的时候,他能很快回归到一个科研工作者的角色。

“用手机玩游戏时间久了,就有可能发烫,手机也会变卡顿。”孙东明介绍说,原因就在于半导体芯片的性能会随着温度的变化发生改变。要让半导体芯片把最好的性能发挥出来,就需要控制温度。他从展台上拿起一个样品:“一枚不到一角钱硬币大小的制冷芯片,在通电后,就能让器件上下表面产生上百摄氏度的温差,通俗地讲,就是给芯片装了空调,冬暖夏凉!”这种控温器件可以有效保护芯片性能,是发展5G通信、车载激光雷达、生物医药的关键,这种技术的市场前景极为广阔。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纳米碳基电子器件超净实验室内,孙东明在查看试验样品数据。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半导体温控技术是当前限域空间下高精度温度控制的唯一解决方案。实现半导体温控器件技术的国产自主可控,必须要依靠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才能实现从0到1的突破。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组建了一支由纳米碳材料、热电化合物和半导体器件的联合攻关团队,历时近10年,孙东明和他的团队终于实现了从材料到器件集成等关键技术突破。

孙东明从技术讲到市场,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无缝衔接。但是在跨界之初却是一步一坎。“最开始没有客户着急,后来客户多了我们服务和研发跟不上更着急!”习惯了实验室里一切尽在掌握的孙东明和团队面对变幻莫测的市场,一时间完全理不出头绪。“实验室里的成果总要走出去、用起来!”就是这样一个朴素的信念支撑着这群科学家走上了创业之路。

在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纳米碳基电子器件超净实验室内,孙东明与助手在讨论试验样品。人民网记者 周颂雪摄

如今,辽宁冷芯已经实现了宇航级到工业级一系列微型半导体器件的国产化,解决了国家在控温芯片领域的“卡脖子”难题。目前,这家企业的温控芯片月产能已经突破了30万枚,进入了40余家企业的供应商体系,实现批量供货。

“搞科研、做企业,都是主责主业,都要把国家需求放到第一位,确保产业链自主可控。”不同角色的背后,是孙东明始终如一的初心。

作为全国人大代表,孙东明经常在科技企业、兄弟院所调研,了解科技创新的难点、堵点。

“今年全国两会,我提交一份关于推进半导体热电制冷技术发展的建议,建议加快推进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增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从2018年当选全国人大代表以来,孙东明每年的建议都会成为相关国家部委的重要决策参考。

“孩子今年6月份就高考了,我得减少点出差和会议安排了”,孙东明边说边打开手机里的日程表,里面是满满的行程计划。“周六还得去趟深圳,有个学术会议,我要做主题发言”。收起手机,孙东明笑着说:“这次我要讲的,是半导体材料领域的一个新课题。”(赵强 李娜 那其灼 王斯文 邱宇哲 周颂雪 汤龙 孝媛 李根 万能 张素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