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支校园VC诞生了。

投资界-解码LP获悉,近日香港科技大学宣布,投放5亿港元成立「紅鸟创新创业基金」(Redbird Innovation Fund, RIF),并将吸纳市场投资伙伴,与港科大共同创立价值达20亿港元的风险投资基金。

图源:香港科技大学官网

其中,港科大校董会将出资5亿元,并引入其他投资方,以支持发展校内科技成果转化。换言之,港科大做起了LP。

当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浪潮席卷,于是我们看到这样一幕:大学与VC走得越来越近。

港科大出资5亿做VC

投向师生创业

更多细节流出。

据悉,该基金已由港科大先行注资2亿港元,未来将通过与其他投资方合作,达到20亿元基金规模,从而形成若干个风投基金,专门服务于港科大师生科技成果转化,巩固科大作为创新企业摇篮的定位。

基金以港科大象征物“红鸟”命名,将重点关注港科大师生、校友创办的初创企业,以及将港科大科研成果商业化的公司,投资轮次覆盖种子轮到B轮。

至于投资领域上,基金聚焦人工智能、半导体和机器人、新材料、能源和可持续发展、生物医学及医疗健康等硬科技领域。

接下来,港科大将成立基金管理委员会,并由大学成员参与其中,与获选基金共同制定投资策略及基金评审、分配准则等。

“这是港科大推动创新创业路上迈出的重要一步。”港科大司库兼校董会成员姚建华表示,通过该基金与业界翘楚携手创立更多上亿元风投基金,旨在促进大湾区学术机构和企业战略合作,支持香港融入国家整体发展。这一点与港科大3.0愿景的重点策略完美契合。

港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郑光廷教授则称,科研成果的商品化及产业化是促进经济进步的关键力量之一,成立创新创业基金的目标为激化创新意念、支援创业家,以及加快科研突破。

事实上,这不是港科大第一次成立创业基金。早在2019年,港科大就成立了创业基金E-Fund,目前资金管理规模为1亿港元,用于投资天使轮、种子轮或pre-A轮阶段的师生及校友初创公司。

截至2024年4月,E-Fund已投资了19家公司,总估值超过20亿港元,并吸纳了逾4亿港元融资。

港科大校长叶玉如教授表示,港科大如今已孵化超过1747家初创企业,当中包括10间独角兽企业和13间成功退场的公司(上市集资或被并购),合共创造了逾4000亿港元的经济效益。

走出李泽湘、汪韬

为何是港科大?

东方之珠,清水湾畔。成立于1991年的港科大,在短短30年间从无到有并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堪称奇迹。

以科技立校,港科大素来有创新创业的传统。为创投圈熟知的李泽湘教授,便源于港科大的产学研探索。

1999年,港科大与北京大学、深圳市政府合作成立了深港产学研基地。李泽湘由此走出校园,后面创立了百亿市值的固高科技,并陆续带出了以大疆创新创始人汪滔为代表的一支“学生创业军团”,参与孵化投资了正浩EcoFlow、海柔创新、希迪智驾等一批耳熟能详的独角兽企业。

千亿估值的大疆给后来者奠定了信心,“教授+学生”的创业路径,也在港科大其他教授身上得以复制。

同是港科大教授、固高科技创始人之一的高秉强,不仅给校友企业思特威资金支持,还为其重新规划了方向,甚至牵线搭桥,介绍台积电代工。如今,思特威已成为市值百亿的安防 CIS 龙头。

曾有创始人直言,身在卧虎藏龙的港科大,就会有创业契机。无论是教授还是学生,只有技术转移的机会,想要创业,会得到学校专业的平台和支持。在这里可以参加创业特训营和辅修课程,几乎每个星期都有举办创业研讨会。2023年,学校设立了“独角兽日”,邀请李泽湘、汪滔等明星创业者回母校交流。

硬科技创业,就好比攀登珠峰,而高校既是第一站,也可以是保护垫。

去年,港科大将发明者技术授权分红比例,由10%-50%提升至70%,并容许在获得盈利前公司毋须缴纳专利费用,以促进港科大初创公司的研究成果转化。

不仅如此,港科大还有属于自己的“创业IP”。2011年开始举办的百万奖金国际创业大赛,走出了晶科电子、云洲智能等独角兽企业。十余年来,大赛已收集项目超8000个,累计发放奖金超5000万元,奖金发放不占股份,且没有其他附加条件。

“不要沉迷于港科大的美景,要干一番事业,到深圳、松山湖去。”这是李泽湘常说的一句话。

实际上港科大同样并不囿于港岛。除了设立深港产学研基地、港科大深圳研究院外,港科大在广州有南沙霍英东研究院、港科大(广州)校园。并与华为、腾讯等机构合作,直接将港科大前沿科研成果与产业对接。一个令人意外的数据是,港科大(广州)成立一年多就已经培育出20多家公司。

创新的种子犹如蒲公英,悄然在大湾区传播开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