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8年,54岁的曹操趁荆州牧刘表归天,拿下了荆州。

和以往的时候一样,曹操拿下新地盘之后,就开始把新地盘上的百姓等可动产,迁移到了大后方,新地盘原则上只留军队驻扎。

在迁移的众多民众中,有一个叫邓艾的人,他当年只有11岁。

据相关史料记载,邓艾和家人当时被强迫搬迁到了中原腹地,曹操给他们安排的工作,是最基础的农业工作。

邓艾12岁的时候,因为在别人碑文中看到了自己喜爱的句子,于是就给自己改了名字。

邓艾的这份经历,在史书中只有寥寥几句,但是信息量却很大,其中最重要的一点,是邓艾在被迫迁到异乡之后,虽然以务农为基本工作,但他一直有空读书,而且读的应该还不错。

这种情况在今天来看不算什么,但是在当时就非常值得一提了,为什么这么说呢?

我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三国时期的农业耕种,以及文化传播方式都还相对落后,普通人天天忙于劳作,哪有多余的精力去学习农业之外的知识。

就是在现代,一般人如果在日常工作中劳累的一天,有几个人还能坚持去利用自己业余时间再学习的。

可能有人会说,这可能是因为邓艾的家庭条件,和一般被迁户不一样,因为邓艾家早年间也是河南的大族。

我们再来看另一则记录。

邓艾早年间因为有一定文化水平,曾担任过农业方面的基层工作人员,在这个过程中,邓艾因为入不敷出,曾有比人接济他的记载。

在一般情况下,邓艾此时要么继续努力工作,以求升职加薪,要么就利用业余时间干点副业,然后贴补家用,或者像大多数普通人一样,不再多干一点,成天混日子就行。

但是此时的邓艾又是怎么做的呢?

史书中对他的这段生活,是这么记载的:

每见高山大泽,辄规度指画军营处所,时人多笑焉。

这句话翻译成大白话,大意是说,邓艾的闲暇时间,开始研习起军事、地理等方面的高大上内容了,他身边的人(看他不和大家伙一样干点普通人干的事)就纷纷嘲笑他。

邓艾在被嘲笑了二十多年后,才见到了他的伯乐司马懿,然后他才开始飞黄腾达,当时享年66岁的曹操已经早就去世了。

邓艾在去世之前,曾一度做到了曹魏的征西将军,这个职位基本算是曹魏在西北军区的一号人物,那一年邓艾已经60岁,司马懿已经去世了好几年,曹魏这边的当家人,从曹操开始算的话,已经到了第六代的曹奂。

邓艾一辈子都还没走完,为何曹家的当家人却换的跟走马灯一样呢?

曹操去世时的年龄,大约是66岁左右,这在古代算是一个相对正常的岁数,曹操死后,曹家的继承人是曹丕,曹丕死的时候只有四十岁,这就有点显早了,曹丕死了之后,继位的是曹叡,曹叡比他爹曹丕死得更早,只有36岁。

曹叡死的时候,司马懿这个他爷爷曹操提拔起来的干部还在世,等到曹叡死后,继位的是年仅8岁的曹芳,后来司马懿通过高平陵之变,夺下了大权,司马懿死后,司马师直接把曹芳赶下台,又换成了曹髦,曹髦死在司马昭手里以后,司马昭又推出了傀儡曹奂。

也就是说,曹操建立起来的家业,其实传到孙子曹叡之后,自家家业说了算的,就不再是自己嫡系子孙了。

而这里面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继位的曹芳年龄太小,他的父祖去世太早,然后曹氏集团的嫡系接班人青黄不接了,这才导致的大权旁落。

邓艾的经历,可以看成是普通家庭跨越阶级从下向上发展的例子,而曹魏集团的衍变,则可以看成是家族从辉煌走向衰亡的例子。

那么邓艾成功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案应该是,没有像同阶层的人那样放弃努力,通过自己在业余时间的不断积累,等到了运气光顾的时候,他接住了那张通往上一个阶级的门票;

曹操家嫡系从顶级阶层掉落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答案应该是,继承人这种关键岗位的人才断层。

好像这两个答案风马牛不相及,但其实他们也有内在的关联。

邓艾早年的业余时间用来干什么了,用于提升自己日常工作中没法获得的能力了。

曹魏的嫡系继承人们,为什么会青黄不接,表面看是因为寿命的问题,那么又是什么影响的寿命呢,他们在业余时间有没有巩固自己的寿命呢?

据《世说新语》等书记载,曹丕在曹操死后,接纳了曹操生前的不少女人,然后玩的很快开心,他的这一行为遭到了卞太后的辱骂,此外曹丕还有嗜甜等记载,至于他儿子曹叡玩的就更花了,号称是水陆不忌。

这些记载可能未必全都为真,但曹丕和曹叡父子应该的确没有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来做些健康有益寿命的事情,所以曹家的继承人很快就开始进入到青黄不接的时候了。

业余时间不光能让人和人之间产生差距,它恐怕还是家族兴衰的基础密码之一。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