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车行业新四化:电动化、智能化、网联网、共享化的发展背景下,智能座舱是汽车产品竞争力的核心差异化体现,也是人工智能AI应用最有落地前景的业务之一。本文是我作为产品经理对智能座舱的学习思考。

“智能座舱”相比于“智能手机”有四大特点:

一、更多用户

智能座舱的设计需要考虑到车内包括驾驶员和乘客所有人的需求。

而移动应用产品设计通常更专注于独立用户的需求。

【例如】

根据识别声源位置,执行不同座位的人发出指令,副驾说“打开按摩”,这时只有副驾的按摩会被打开。

二、更多硬件

手机往往独自运行,而智能座舱以中控屏为核心连接了大量硬件。

如空调、车窗、座椅、音响、灯光、等..

【例如】

比亚迪仰望U8玩家版还可搭载车载无人机,用户可以通过车内的控制界面直接操作无人机,一键起飞、智能换电、一键降落、起飞即跟随等功能。

在蔚来汽车里呼唤NOMI打开“露营模式”后,车内空调保持运行,内外循环会切换为自动模式,时刻保持座舱空气循环和清新;同时,车辆也将自动上锁,随时防止外部侵入和换挡误触,确保你露营期间的人身安全。

三、更多交互

移动应用的交互设计则更侧重于一个触摸屏幕的操作和视觉反馈,而智能座舱往往有多个交互屏幕和更丰富的人机交互方式。

除了最常见的语音识别交互方式,还有手势识别、人脸识别、眼球追踪、NFC等等。

【例如】

比亚迪宋L车型搭载了掌纹静脉解锁,手掌放在B柱前即可直接解锁车辆。

某长安汽车对着屏幕比心可自动开启导航回家等..

四、更多安全

智能座舱的设计对安全性有极高要求,任何设计缺陷都可能影响行车安全。

相比之下,移动应用虽然也重视用户安全,但通常面临的风险相对较低。

【例如】

车规级芯片需要适应更恶劣的工作环境,例如需要能承受-40°C至150°C范围,而消费级芯片的工作温度范围通常在0°C至70°C。此外,车规级芯片还必须能够抵抗更多的振动和冲击等问题。

在软件方面,安全应始终在第一位,所以相比于手机端,通常会有车载专用APP,字体更大,信息量更少,操作更简洁,这都是为了减少认知负荷,减少分散太多注意力而影响行驶安全。

五、总结

“手机”原本只是通讯工具,“智能手机”却几乎是万能工具,所以“智能汽车”也不应看做只是交通工具;并且因比手机拥有更大的空间去容纳智能,我相信智能座舱有非常更广泛且美好的发展前景。私人KTV、私人影院、游戏房、疗养室、冥想空间、无人机库、移动办公室,这些看似跟汽车不相关的功能会因科技发展而成为现实。

本文由 @李文杰 原创发布于人人都是产品经理。未经作者许可,禁止转载。

题图来自Unsplash,基于CC0协议。

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人人都是产品经理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