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传来噩耗!2025年8月3日,影响中美的大佬去世了,中文世界一片哀默!
2025年8月3日下午2点40分,在美国匹兹堡的家中,他安静地走了,这一天之后,所有中文媒体的头条都只剩一个人名——许倬云。
许倬云的人生堪称一部浓缩的20世纪华人史,1930年生于厦门鼓浪屿的他,天生残疾,八岁前连路都走不了,却靠着家人用竹椅抬着上学,硬是啃完了《史记》《汉书》。抗战期间跟着父亲颠沛流离,亲眼见过饿殍遍野的惨状,这段经历让他后来写《汉代农业》时,连汉代农民用什么锄头都能考据得清清楚楚。
1949 年辗转到台湾后,他成了台大历史系传奇:傅斯年亲自劝他转系,胡适给他凑留学经费,28 岁就当上了"中央研究院"最年轻的研究员。1962年他拒绝了芝加哥大学的高薪,带着新婚妻子回台湾教书,结果因为得罪国民党权贵,1970年被迫流亡美国,在匹兹堡大学一待就是半个世纪。
这位坐着轮椅的历史学家,手里握着两把打开历史的钥匙。一把是考古铲子,他能从河南殷墟的青铜器铭文里,推断出三千年前商朝贵族的朋友圈;另一把是社会学的显微镜,在《中国古代社会史论》里,他把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流动比作"古代版人才市场"。
最绝的是 2006年出版的《万古江河》,这本书把中国历史比作一条不断汇入支流的大河,从文明起源讲到近代转型,两岸销量超过百万册,连清华大学都把它当新生礼物。更神奇的是,他 93岁还能写出《经纬华夏》,用最新的考古发现重新梳理中华文明脉络,把"祝融八姓"的扩散和四千年前的气候变化联系起来,让年轻读者直呼"历史还能这么玩"。
中美学术界都得认他这个"跨界大佬",在匹兹堡大学教书时,他的课堂挤满了想蹭课的工程师,因为他能把中国历史上的治水工程,讲成古代版的"水利工程管理学"。
1980年代,他牵头成立"蒋氏基金会",专门资助两岸学者交流,光在大陆就办了20 多届"历史文化研习营"。最传奇的是指导王小波那段往事,当年穷得叮当响的王小波,在匹兹堡大学跟着他学历史,后来写出《黄金时代》拿了台湾文学奖,奖金还是许倬云帮忙争取的。
许倬云最厉害的,是把历史写成了"现世报"。2020年疫情期间,他在《许倬云说美国》里预言:"美国现在就像个动脉硬化的胖子,表面看着壮实,其实血管里全是斑块。" 这本书在美国还没火,在大陆却成了畅销书,因为他把美国社会的种族矛盾、政治极化分析得入木三分。
更绝的是他对中美关系的判断:"别以为隔着太平洋就能老死不相往来,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早就在贸易、科技、文化里打成了连环扣。"
这位坐在轮椅上的智者,用一生践行着"读史使人明智"的古训。他瘫在床上还能每天看《纽约时报》和两岸新闻,用两根能动的手指在电脑上敲字,去年还在《十三邀》里对许知远说:"年轻人别老盯着手机,多去读读《诗经》,里面藏着中国人的精神密码。"
如今他走了,留下的92种著作、212个版本,就像撒在文明长河里的种子,终将在中美文化交流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正如他在《万古江河》里写的:"文明的交融从来不是单向的,就像长江汇入大海,海水也会倒灌进江河。" 这位架桥人的离去,或许正是另一种形式的永恒。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