拒绝Meta苹果谷歌亚马逊,欧洲这是要“自立门户”?
最近,欧盟正在推动一项名为《金融数据共享框架条例》(FIDA) 的立法,核心目的是打造一个全新的金融数据共享体系,允许第三方机构在用户授权下访问银行等金融机构的数据,用以开发各类数字金融服务。说白了,这是一次大规模的数据“解锁”,要让数据服务真正围绕消费者转。
但这一次,欧盟明确把Meta、苹果、谷歌、亚马逊这些美国科技巨头排除在外。用一位外交官的话来说:“这场游说战,美国科技公司明显输了。”而德国,正是背后最强硬的推手之一。
为什么做一个金融数据平台,要把最会玩数据的几家公司拒之门外?这不是反其道而行之吗?
其实,这背后既有技术和市场的考量,更有政治和战略的意味。
“数据皇冠”不想拱手让人,欧洲要保住金融主权
FIDA的初衷,是把“开放银行”的模式推广到更广泛的金融领域。以前的“开放”主要集中在支付系统,比如允许支付宝、PayPal接入银行账户;而FIDA则要进一步扩大到储蓄、信贷、投资、养老金和保险,实现“全金融数据开放”。
这听起来很前沿,也很利好消费者。但问题出在谁能接入这些数据。
欧盟金融界担心,如果不设限,那些“数据巨无霸”——也就是Meta、苹果、谷歌、亚马逊——很可能会像在广告、社交、搜索等领域那样,迅速主导这个新市场。他们有技术、有算法、有用户,而且有强大的生态闭环。一旦进入,他们可能会绕过银行,直接与用户打交道,把银行边缘化。
换句话说,欧洲银行辛苦经营几十年的客户数据和信任关系,可能一夜之间被“去中介化”。
于是,德国带头提出,为了保护欧洲的数字金融生态、保障公平竞争、维护消费者的“数据主权”,应将这些美国科技公司排除在FIDA之外。这一建议最终获得了欧洲议会和欧盟委员会的支持。
用一句话总结:你们有硅谷,我们有主权。
数字围墙越筑越高,代价可能是创新与开放
这场“排他性”操作,引发了极大争议。科技行业的游说团体立马跳出来反击,认为这不仅伤害了美国公司,也限制了欧洲消费者获取更优质、更创新服务的机会。
比如,欧洲计算机与通信行业协会的负责人就表示,FIDA的初衷是让人们掌控自己的数据,可现在却变成了保护传统机构的工具。还有人指出,真正的“守门人”其实不是科技公司,而是那些不愿共享数据的大银行。
更关键的是,这种对外封闭的趋势,可能会带来“外溢效应”。一旦欧盟在金融领域设立“数字门槛”,其他国家可能也会效仿,比如在医疗、支付或身份识别等领域限制外企进入。结果就是全球数据经济更加分裂,而非更加互联。
这场监管游戏,虽然名义上是为了公平,但风险在于,越是筑起高墙,越可能限制本地创新。
其实欧盟自己也清楚这一点。FIDA的实际实施将是一个多年分阶段推进的过程:先开放简单的存款和消费信贷数据,然后是抵押贷款和投资,最后才是保险等复杂金融数据。每一步都要建立严格的责任机制、赔偿规则和技术标准。
专家普遍认为:欧盟最终可能还是会放宽限制,但节奏会非常谨慎。
写在最后:强监管≠强竞争力,欧盟也在赌未来
从GDPR到数字市场法、再到现在的FIDA,欧盟一直以“全球最严格监管者”的形象示人。这背后当然有维护隐私、保护消费者的动机,但也有数字领域竞争力落后的无奈。
赵永升教授就指出,欧盟的监管确实为本地企业争取了一定的缓冲期,但太过保守也可能错失发展时机。尤其是在AI、云计算等新兴领域,欧美之间的差距还在拉大。
FIDA能否成为欧洲数字金融的“翻身仗”,现在下结论还早。但可以确定的是:当监管成为市场准入的武器,谁能笑到最后,得看谁能在规则中找到创新的出路。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