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M93交通之声撰稿

数据综合自新榜、网视互联

近期热播短剧《被裁员后女总裁上司后悔了》因剧情和人设名称碰瓷华为、小米引发关注。剧中,男主角余程冬在“腾远”工作,开发无人驾驶系统。设定中该系统在发布前出现问题,余程冬熬夜找到问题(还未修复),却因白天补觉被开除。随后,他被竞争对手集团“骁米”的董事长苏柒以49%股份及高薪挖走,设定中的骁米集团也在同领域进行研发,但五年仍未有结果。

律师指出,剧中虽使用谐音名称避免直接对应现实,但已足以让公众联想到具体对象,构成“影射型行为”。目前,该短剧已在其发布账号下架。有网友批评其剧情离谱,小作坊下料就是猛!

其实这并不是第一部因剧情荒诞被批冲上热搜的短剧,今年6月,一部名为《麒麟送子天降喜福》的短剧中“1胎99子”的离谱剧情引发讨论,设定中女主诞下99个儿子,还出现把孩子“摞成一堆”的画面。随着短剧行业吸引大量创作者涌入风口,粗制滥造、低俗同质化等问题集中爆发。

网视互联对抖音下架的2219部微短剧分析显示,短剧内容违规的核心集中于两大方向:

一是价值导向不良占比高达80%如短剧《女明星的秘密》该剧以“极端侮辱”为核心冲突设计,将角色尊严践踏作为剧情驱动力。《美女们把我包围了》则以“多角关系”为噱头,将婚恋关系简化为资源争夺战,宣扬不良婚恋观,有明显的物化倾向。

二是突破未成年人保护底线这一违规类型更具危害性因微短剧核心受众中18-24岁群体占比超40%,部分作品针对青少年心理特质的“精准投毒”已严重践踏社会责任。被点名的短剧《女帝》等存在大量校园霸凌的情节,《烈火归途》更有虐待未成年的画面,将未成年人受害场景转化为消费素材,通过刺激感官获取流量。此外,内容低俗家庭矛盾”“猎奇剧情”暴力血腥等下架理由均直指公序良俗这一根本红线。

短剧为何难逃复制陷阱?

近年来,短剧市场呈现爆发式增长。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12月,微短剧的用户规模达6.62亿人,微短剧独立应用的人均单日使用时长达101分钟,已经追平即时通信。QuestMobile发布的《2025中国移动互联网春季报告》显示,红果短剧3月的月活用户达到1.73亿,和优酷只相差1200万,短剧观众市场已经被彻底打开。短剧行业的“低门槛、小体量、快回本”特性吸引了大量从业者涌入,导致供过于求与产能过剩的局面。这种生态下,一个突出矛盾是:原创编剧的作品尚未走红,抄袭的盗版却已抢占流量。

近日,微短剧厂牌听花岛发布了关于短剧《家里家外》被抄袭的公开声明,称发现南京烛影心抄袭公司版权作品《家里家外》并用于商业获利,已经严重侵犯公司的合法权益。声明指出后者在情节串联、分镜设计、镜头语言乃至台词等多方面,均与《家里家外》高度雷同。社交平台上,几乎每周都有网文作者发布抄袭指控,但真正进入法律程序的寥寥无几,高昂的成本与举证难度是主要障碍,即便作者精心制作对比材料提交给短剧公司,也常常遭遇对方否认抄袭、要求走耗时费力的诉讼程序,或是虽然后下架了作品却拒绝赔偿的操作。

当然,短剧内容的雷同现象不仅体现在同期作品之间互相抄袭,更在于对陈旧桥段的过度复用与低创意改造。例如我们熟悉的韩剧经典三件套:失忆、车祸和癌症,如今仍是众多短剧的标配。制作方也在试图做些“无用升级”,比如失忆常伴随“超能力觉醒”;车祸后必定会触发重生或穿越;至于绝症,则依赖玄学力量强行化解——逻辑与医学解释被轻易抛在一边,正如许多观众吐槽的那样:“你不能带着脑子看短剧。”

而更令人咋舌的是,同一个“换子”桥段竟能衍生出无数雷同的短剧变体。这已非昔日韩剧中因阴差阳错酿成的命运悲剧,如《蓝色生死恋》中这样经典的凄美故事,而演变成千篇一律的复仇模板。他们的核心情节与台词高度相似,仅靠更换剧名、背景设定稍作伪装。

以玄幻剧《被妹妹调包兽蛋后,我成了万凰之王》为例,该剧的核心冲突是女主的凤凰蛋与女配的麻雀蛋被恶意调换。随后,这一套路被机械复制锦鲤与娃娃鱼、黑蛇与真龙几乎能想到的各类生物都成了换子道具。而把此模版移植到现代剧的土壤,就变成了保姆或心机闺蜜调换富豪千金与自家孩子的戏码。

与此同时,主角的设定也陷入高度模式化,所有女主角无一例外地提前知晓真相。她们的行为链条如同标准化流程:秘密调换回孩子隐忍布局,等待时机反派在不知情中虐待亲生子真相公开,反派遭打脸反派自食恶果,夺产妄想彻底破灭。

谁在喂养垃圾短剧?

近两年,免费模式已全面主导短剧市场,显著挤压付费短剧的生存空间。对平台而言,其核心营收逻辑已从用户订阅转向广告驱动,开屏广告位与剧情植入构成了收入支柱。以红果平台为例,短剧的热度值与播放量直接绑定,而分账金额则取决于播放量转化的广告收益,形成了由“播放量带动热度,热度提升广告分账”的闭环链路。这种模式助推红果在不到两年内,完成长视频平台需十年积累的用户规模,吸引腾讯、优酷等头部大厂扎堆入局,进一步刺激短剧流量池膨胀。

头部平台或许能主动降速控质,但大量二三线平台仍对短剧存在刚性需求,规模化已成为支撑广告变现的命脉,平台需通过海量内容维持广告库存,在行业洗牌中争夺生存空间。在创意有限需求剧增的畸形生态下,传统的类型界限被打破,揉杂出了宫斗剧可掺杂甜宠虐恋,乡村题材能植入重生逆袭或擦边暧昧的奇怪混合体。对许多创作者而言,明确“对标”几部爆款进行模仿,已成为行业生存的基本法则。

(小红书中网友讨论短剧的截图)

“又土又low”、“剧情太颠”、“强行降智”…… 网络上对短剧的质疑声浪不小,但现实中“偷偷刷剧”的年轻人却不在少数。 短剧的吸引力,早已突破“下沉市场中老年专属”的刻板印象,一线城市的打工人正悄然成为其新的主力观众。当繁重工作榨干精神能量,那些需要正襟危坐的“严肃”作品、烧脑费神的“逻辑缜密”长剧,愈发令人望而却步。对深度内容的消化能力衰退,使原速观看一部长剧成为奢侈,而能提供即时快感的“无脑”短剧,则成了触手可及的情绪解药……年轻人转向短剧,折射出都市人普遍面临的文化体力透支。

打开热门榜单,“逆袭”几乎霸占所有主题——因为没人愿在虚拟世界里继续憋屈。客户是不能得罪的,上司的要求是不能拒绝的,没有边界感的亲戚是不能断亲的,这些现实中无法实现的对抗,终于在短剧里找到出口。当高密度的冲突给情绪开了一个“逃生通道”,短剧的这份“直给”成了时代催生的一种另类精神代糖。而又因为观众对“狗血冲突”的耐受阈值不断攀升,倒逼创作陷入恶性循环,在仅仅60秒的时长里我们可以看到多次反转的极端设定,刺激层层加码导致剧情最终滑向彻底癫狂。

流量上头价值留存

短剧的崛起,既是数字时代的文化创新,也是社会情绪的时代切片。值得欣慰的是行业已驶过野蛮生长的“蓝海”,步入到竞争白热化的阶段,一批精品化作品正强势突围。

2023年的现象级爆款《逃出大英博物馆》,由自媒体博主夏天妹妹与煎饼果仔匠心打造。他们以“文物回家”为核,借拟人化的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之口,道尽海外游子的归国渴盼。剧集上线即引爆全网,更获央视网、新华日报等权威媒体盛赞。随后,《重回永乐大典》、《法官的荣耀》、《祈安澜》等精良之作相继涌现,由浙江卫视、有耳文化、红果短剧联合出品的《燎原之重回1938》,则堪称行业精品化转型的标杆之作。它们告别夸张猎奇,转向深挖社会议题和文化瑰宝摒弃单纯的情绪挑动,追求深层次的情感共振

这些精品的成功也印证了短剧受众不再满足于“快餐式”娱乐,理性审美与品质诉求正成为主流,精品化的制作是短剧赛道“卷”出来的必然结果。仅今年上半年,红果平台便已跑出12部观看量破10亿的爆款,足见市场对优质内容的强劲反馈。可喜的是,行业红利与经济收益仍在持续攀升。然而,我们必须清醒:观看量固然是重要指标,却绝非衡量短剧艺术质量与思想深度的核心标尺。

评判一部短剧的价值,理应如电影电视等成熟影视形式一般,接受同等严格的内容标准审视——聚焦其叙事张力、思想内核、人文关怀与美学表达。若能持续产出兼具深度与传播力的高水准作品,短剧凭借其相对灵活的制作周期和可控的投入成本,有望突破既有边界发展为文化出海、主流价值传播的轻骑兵与强引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