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SWIFT公布2025年5月全球货币支付数据,引发市场广泛关注。数据显示美元支付占比48.46%,稳居榜首;欧元以23.5%紧随其后;人民币支付占比时隔半年再度跌破3%,降至2.89%,被加元反超至全球第六。

变局!SWIFT全球货币支付:美元48.46%,欧元23.5%,人民币跌破3%

尽管美国面临主权信用评级下调、关税政策震荡等挑战,全球“去美元化”呼声也日益高涨,但美元“半壁江山”地位仍难以撼动。全球贸易结算对美元依赖根深蒂固,源于其作为石油计价货币、全球储备货币的双重属性,以及美国金融市场的深度流动性。

欧元的回升呈现“收复失地”态势。此前其支付占比从40%以上跌至如今水平,曾被视为欧洲一体化受挫的缩影。不过5月反弹显示,欧盟统一货币政策与跨境结算体系的优化正在起效,但欧元区碎片化风险仍存,希腊债务危机或意大利预算风波等情况再现时,其支付份额可能再次波动。

变局!SWIFT全球货币支付:美元48.46%,欧元23.5%,人民币跌破3%

人民币支付占比跌破3%,实则是“周期性波动+结算路径分流”的双重结果。回顾2024年数据,人民币支付占比波动明显,从一季度3.8%飙升至7月4.74%的历史高点,随后回落,10月曾跌破3%至2.9%,11月又反弹至3.75%。这种波动与我国外贸周期、跨境投资节奏密切相关,如7月是大宗商品进口结算高峰,人民币使用量会随之增加。

更关键的是人民币结算的“双轨策略”。我国自主研发的CIPS(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业务量逆势增长,2024年处理业务175万亿元,同比暴涨43%,直接参与者达180家,覆盖180多个国家。部分原本通过SWIFT结算的人民币业务被CIPS分流,例如中伊石油贸易部分结算已通过CIPS或双边货币互换完成,不再计入SWIFT统计。

变局!SWIFT全球货币支付:美元48.46%,欧元23.5%,人民币跌破3%

虽然SWIFT数据显示人民币支付占比下降,但我国外汇管理局数据表明,2024年人民币跨境结算量同比增长35%。这一差异说明人民币正在摆脱对单一结算体系的依赖。越来越多中资企业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交易时,优先选择CIPS结算,因其手续费更低,报文系统也不受西方制裁影响。2024年CIPS处理的业务中,超50%来自内地、香港和东盟市场,这是人民币“区域突破”的明证。

人民币国际化既非一路高歌,也未遭遇重大挫折,而是在经历“成长的烦恼”。从3%到4%的突破,背后是全球贸易格局、金融体系话语权的复杂博弈。短期支付占比波动,只是人民币国际化漫长道路上的“天气变化”,决定趋势的是中国经济的韧性、开放的决心,以及正在全球落地生根的人民币结算网络。

变局!SWIFT全球货币支付:美元48.46%,欧元23.5%,人民币跌破3%

中国与40多个国家签署货币互换协议,总规模突破4万亿元,为绕开美元的结算提供了资金支持。同时,数字人民币的跨境试点也在加速推进,未来有望与CIPS形成“双轮驱动”,进一步扩大人民币的使用场景。

人民币国际化是一个长期推进的系统工程不会一蹴而就一时的支付占比回落并不能说明什么中国正在稳步推进金融市场的高质量对外开放CIPS的悄然崛起、跨境贸易的稳步增长以及“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深度合作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不断提速全球支付占比提升不过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