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饺皇后》悬浮于完美人设的云端《水饺皇后》悬浮于完美人设的云端

◎梁坤

刚刚落幕的“五一档”,人物传记电影《水饺皇后》成为票房黑马。影片自4月30日公映便势头强劲,仅用三天就票房破亿,一路领跑“五一档”票房榜,成为今年该档期首部票房破亿的国产片。

这部电影以湾仔码头创始人、有着“水饺皇后”之称的臧健和的真实经历为蓝本,讲述了一位漂泊异乡的单亲母亲在香港创业逆袭,成长为商业传奇的故事。

影片导演刘伟强是香港电影的标志性人物,作为从摄影师转型的导演,他的镜头语言与叙事手法独特,作品风格鲜明且类型多元。执导筒三十多年,刘伟强以“古惑仔”系列和《无间道》《头文字D》《建军大业》《中国机长》等口碑之作,在中国影坛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此次在《水饺皇后》中,刘伟强再次将镜头聚焦自己的生长之地香港,用他自己的话说,“既见证了片中臧姑娘的奋斗故事,也是对我们成长过往的一次回望。”

个人与时代同频共振

《水饺皇后》最大的魅力在于真实故事的基础和励志的内核,臧健和的人生经历本身就是一部充满传奇色彩的奋斗史。20世纪70年代末,她带着两个年幼的女儿流落香港,面对丈夫背叛、生活贫困、语言不通等重重困境,她没有向命运低头,而是独自闯荡,去码头卖水饺谋生。她凭借自己的勤劳、智慧和坚韧,从最初经营少人问津的小摊,一步步发展、壮大,最终创立了家喻户晓的水饺品牌。这种一路拼搏逆袭的故事,天然就具备打动人心的力量。它为影片提供了坚实的故事基础,让观众看到一位母亲如何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用双手改写命运,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这种真实故事带来的激励作用是许多虚构故事难以比拟的。

《水饺皇后》不仅是一个人的奋斗传奇,更是对一个时代的深情回望。影片通过臧健和的视角,展现了20世纪70年代末到21世纪初香港的社会风貌和时代变迁。从潮湿昏暗的出租屋,到热闹繁华的湾仔码头;从街头巷尾的小摊贩,到高楼林立的商业中心;从人们为了温饱疲于奔波,到香港经济的飞速发展……这些细节还原了那个充满烟火气的香港,不仅为故事提供了生动的背景,也展现了香港在经济腾飞时期的社会变革。

而臧健和身边形形色色的人物也共同构成了一幅香港民众生活的群像,展现了香港在经济崛起的过程中,人们的生活变化和思想转变。臧健和的水饺生意从街边小摊逐渐发展成供应超市,这不仅是她个人的成功,也反映了香港经济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这一过程中可以感受到刘伟强的用心:希望让观众在观看个体奋斗的同时,也能领略到社会变迁的宏大叙事,体会到个人命运与时代脉搏的同频共振。

故事折叠导致节奏失衡

尽管电影有着真实故事的强大基础,但却难掩叙事方面的缺憾,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对故事不恰当的折叠,形成了流水账式的叙事方式。

影片几乎是按照时间顺序,平铺直叙地罗列臧健和人生中的重大事件,从到香港后的打工经历,到开始卖水饺,再到建立品牌,线性叙事有便于观众理解的优点,但是每个阶段要强化各自的功能,做到情节上的起承转合,才能足够吸睛。从贫民到“皇后”本就是一个充满戏剧化的过程,也许正是因为这个故事本身太有“料”,所以电影创作在取舍之间反而失准。

《水饺皇后》的故事更倾向于突出苦难,而对难题的攻克过程却做了大幅度的折叠。这就导致观众一直泡在臧姑娘的眼泪里,而她的眼泪也似乎具有神奇的魔力,只要哭过,苦难就快到头了,问题就快迎刃而解了。前面缺少铺垫,后面缺少攻坚,夹在中间的苦难就不免显得虚浮。

比如,在臧健和要轻生的段落,前面虽然有她受伤失业的情节,但是出租屋上下从包租婆到租户邻居都在帮她,所以当臧姑娘走上天台寻死,会让人觉得“何至于此”?而其后女儿的歌声和糖水伯的出现,迅速就将她的心智唤回,放弃轻生的念头,又显得过于轻易,缺少分量。

再如,在讲述臧健和改良水饺皮配方的情节时,画面虽然表现了她不断调整原料比例、和面、擀皮,反复尝试,但重复的画面缺乏情节的递进和挫折的渲染,让人无法切实感受到她的艰辛与不易。片中在表现臧健和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时,解决方式也显得过于简单和仓促,缺乏对商业竞争和单亲妈妈创业艰难的深度刻画,部分故事段落因为关键环节的缺失,缺乏合理的动机和过渡,影响了故事的连贯性和可信度。

这种流水账式的叙事还导致了影片节奏的失衡。前期在铺垫臧健和的生活困境时,节奏过于缓慢,还花费了较多笔墨铺展租户邻居的百态。而到了臧健和中期创业阶段,尤其是商业扩张部分,许多关键情节却被一笔带过,比如她如何与超市合作、如何应对市场竞争等,这些本应是营造紧张感和冲突矛盾的部分却被匆匆略过。观众既看不到她白手起家的绝境突围,也感受不到其商海博弈的智性张力,就很难形成情绪上的共振。

内心世界挖掘不深

在人物塑造方面,《水饺皇后》虽然力图展现臧健和坚韧的一面,但整体人物形象不够丰满,性格刻画较为单一。影片更多地强调了她作为创业者的奋斗精神,而对于她作为母亲、女儿、女人等其他身份的情感和内心世界挖掘得不够深入。

从一个被生活压迫的柔弱母亲,到一个在商场上叱咤风云的女强人,这中间的转变需要有足够的心理描写和情节支撑,但电影在这方面做得不够到位。面对一些重大决策和危机时刻,臧健和的应对表现趋于程式化、脸谱化,缺乏人物真实的挣扎痛感与蜕变轨迹。这导致人物的成长显得有些生硬,让观众难以代入角色命运,无法深刻感受到她在困境中坚持和奋斗的强大动力。

此外,在面对爱情时,她与警官华哥之间的感情线也发展得比较仓促,缺乏细腻的铺垫与自然的升温过程,只是突兀地展现出一种若有若无的情愫。这不仅让观众无法感受到爱情的美好与取舍之艰难,反而会觉得是为了增加剧情看点而强行植入的元素。

《水饺皇后》的遗憾,或许在于它手握“传奇女性奋斗史”这张好牌,却未能在人物塑造的肌理中注入真实的血液和温度。臧健和的故事本可以成为一面映照时代与个体的棱镜——在她身上,既能看见香港市井的烟火气,也能触摸到女性在困境中破局的坚韧内核,更可挖掘出商业浪潮下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国际的碰撞思辨。但影片最终让人物悬浮于“完美人设”的云端,用套路化的配角、生硬的情感线和表面化的奋斗叙事,消解了本该厚重的现实质感。

或许,真正的“皇后”不是被神化的符号,而是保留着历史褶皱、充满现实痛感的生存样本。褪去影片中那些刻意的光环滤镜,我们或许更应该思考:在流量与情怀交织的影视创作中,如何让真实的人物穿透银幕,深入人心,让观众在他人的故事里,照见自己,照见世界?这既是《水饺皇后》留给行业的一道思考题,也应是现实主义创作始终要叩问的初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