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一轮暴跌过后,美债是否迎来抄底良机?美银首席策略师,素有“华尔街最准分析师之一”称号的Michael Hartnett给出了相当肯定的答案:美债收益率突破5%,已构筑起一个颇具吸引力的买入窗口,尽管这在当前市场情绪下可能是最不受欢迎的交易之一。言下之意就是机会确实来了。
在美国失去最后一个3A评级后,美债长期以来作为 “全球最安全资产” 的稳固地位受到了直接的冲击,很有可能成为加速全球去美元化进程的强大催化剂。
因为这场美债风暴的影响力实在不容小觑,10年期国债的滚动回报率已经跌至负值,上一次这样“耻辱性”市场遇冷还要追溯到2009年2月的美股-3.4%和2018年6月的大宗商品-7.7%。
随着白宫“大美丽”减税政策再度推进,这位美银分析师在报告中用了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描述了美国的财政赤字:若你每秒花费100美元,也需要整整2248年才能花光美国政府去年支出的7.1万亿美元。
目前投资者的避险情绪高涨,投资策略逐步转为 “Anything But Bonds”(ABB,除了债券什么都买)模式,这背后主要有四大推动力:
首先,过去五年美国通胀累计上涨25%,2020年价值100美元的商品,5年后的今天价格已达125美元,在英国更是飙到127美元。其次是央行的反通胀公信力受损,尤其是去年9月美联储面对通胀却意外降息50个基点,美国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上行100个基点,英国、日本国债收益率也普遍上升50-100个基点不等,相反中国的收益率却下降了40个基点。
还有美国巨额的预算赤字和债务额,也说明美国目前的财政政策失控;最后,目前美国关税占进口总额的比例已
创1941年以来新高,达到了惊人的12%,这不仅没有压制通胀,反而进一步扩大通胀。
尽管美国存在种种不利因素,在Hartnett看来,投资可以走“BIG策略”(债券、国际股票、黄金),国际股票、黄金走势良好,而30年期美债收益率超过5%,正是一次“豪赌长端”的入场时机。
尽管特朗普的让步暂时缓解了部分市场恐慌情绪,但美债危机的根源问题却依然顽固地存在着,并未得到实质性解决。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美债飙升引起全球投资人警惕,但是目前全球债市最引人注目却是日本国债市场的剧烈震荡。高盛报告指出,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每上涨1%,就会向G4国家传导80个基点的上行压力。而日本长期国债收益率的“收不住地”上涨才是导致美债大跌的幕后推手。
曾几何时,日本因国内零利率环境、美元霸权体系及美国政治压力,长期成为美债最大海外持有者。但2024年美联储加息至6.5%,美债价格暴跌,长期国债收益率突破5%,导致日本金融机构损失惨重。
2025年一季度,日本养老金基金美债持仓比例已经降至17.8%,3月开始,日本央行结束负利率,政策利率升至0.1%并启动量化紧缩,随着日本国内融资成本上升,美债持仓机会成本也被推高,再叠加美联储维持高利率导致美债持续贬值。
虽然日本官方曾公开表态,拒绝通过抛售美债来对抗美国的加税政策,试图与美债抛售划清界限,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2025年4月前两周日本投资者抛售200亿美元外国债券,创20年最高纪录,其中美债占比超7成,直接导致3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5%的生死线。
这种看似自杀式的金融操作也是日本在美日关税谈判陷入绝境后的绝地反击。据美国媒体爆料,正是日本大规模的抛售行为,也是使得美国最终暂缓 “对等关税” 实施的重大因素。
最近根据美国媒体报道,多位内部消息人士向外界透露,白宫国家安全委员会接近400名员工遭遇“闪电解雇”,只保留不超过100人。
该委员会是在杜鲁门执政期间成立的,主要是在国家安全和外交方面向总统提供智囊团式的服务,这一轮解雇之后,美国总统的话语权将进一步加大,或许还会导致未来对中国的政策更加混乱,从而进一步加大美债的危机。
尤其是白宫正在强推“大美丽法案”,一旦通过,美国将进入新一轮的减税阶段,在国防等支出不断不扩大,财政税收收入减少的情况下,赤字的窟窿只会越来越大,美债规模可能也会迅速飙升,加上如今美债收益率的不断攀高,美国财政部就需要支付更多的利息。
为此,美国财长贝森特正在想方设法的从全球寻找买家接盘规模越来越大的美债。
据美国财政部在当地时间5月16日公布的数据,但在全球纷纷抛售美债的喧嚣声中,中国减持189亿美元美债,手中握美债规模降至7654亿美元。
中国一向从维护全球金融市场稳定以及自身经济利益的角度出发,面对美国国内通胀持续高企、美元贬值预期增加,美债危机引发的连锁反应必然会波及中国。
但是美债持仓实际上是中国在中美博弈中的一张重要底牌。虽然中国持有的美债仅占美国国债总额的2.9%,单独抛售或许不足以完全扰乱美国的债务融资体系,但结合目前全球债券市场的抛售潮,此时通过减持影响美债市场收益率曲线,增加美国财政部融资成本,还能在关税战博弈中增加我们的筹码
如今美国国内的经济压力空前,中国这一减持彻底让美国坐不住了,使得美国政府迫切的想改善与中国的关系,近两周时间内,美国总统屡次对中国放出“善意”,先是希望与中国来次电话会谈,又表示可以随时访华。
在未接到中方明确回复时,从5月19日到22日,短短4天内,美方接连派出五位高级官员访华,包括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美国前财长盖特纳、美国亚洲协会会长康京、美国前驻华大使博卡斯以及新任美国驻华大使戴维・珀杜(庞德伟)。
这五位美国高官来中国(庞德伟已经驻扎在美国大使馆)的目的无一例外都是想试探中国的口风。他们想看看中国究竟有没有改善与美国关系的意思,而中国给出的答复全都很明朗:中方愿意改善与美方的关系,但前提是美国得拿出诚意,拿出实际行动,而不是说些空洞的漂亮话。
文章内容参考《环球时报》《观察者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