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旭峰(资深金融从业者)

2025 年 5 月的上海,阳光透过玻璃幕墙洒在城市的街道上,本应是个平常的日子,却因一根金条打破了平静。市民李先生怎么也没想到,自己在工商银行南翔支行精心挑选购买的金条,会将他卷入一场轰动全国的风波之中。

金融从业者谈“掺假金条”信任危机

李先生是个黄金投资爱好者,多年来一直关注黄金市场。他觉得,在银行购买金条,不仅质量有保障,还能作为家庭资产配置的重要组成部分。5 月初的一天,他像往常一样走进工行南翔支行,经过一番挑选,购买了一根金条。金条包装严实,证书齐全,编号与购买凭证上的信息完全一致,李先生放心地将金条带回了家。

一段时间后,李先生打算将金条加工成首饰。当他带着金条来到金店,金店师傅剪开金条的瞬间,所有人都愣住了 —— 金条内部赫然出现黑色杂质。更令人惊讶的是,在熔炼过程中,金条竟冒出缕缕青烟,这与真金熔炼时的正常现象截然不同。李先生第一反应是难以置信,他仔细核对金条编号和购买凭证,确认这就是自己从银行购买的金条。

金融从业者谈“掺假金条”信任危机

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李先生迅速采取行动。他调出了购买金条时银行的监控录像,还有金店加工过程的全程录像,这些影像资料成为了他维权的关键证据。随后,李先生将这一情况反馈给了工行上海分行,希望银行能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解决方案。

然而,事情的发展并不像李先生预期的那样。工行上海分行在微信后台简单回应称网传内容 “与事实不符”,却没有公布任何具体的调查进展和证据。这种敷衍的态度不仅没有平息事件,反而让李先生感到愤怒,也引发了公众的强烈关注。很快,话题 “# 工行回应网友买到掺假金条 #” 登上微博热搜,阅读量短短时间内就突破千万。网友们纷纷加入讨论,有人对银行的回应表示不满,要求工行拿出有力证据自证清白;也有人为李先生的遭遇打抱不平,担心自己购买的金条是否也存在问题。

随着舆论的不断发酵,工行上海分行的态度依然强硬,甚至试图将责任归咎于金店操作不当。但李先生提供的完整证据链,包括金条编号、单据和监控记录,让银行的这种说法显得苍白无力。舆论的天平迅速倒向李先生,公众对工行的产品质量控制提出了强烈质疑。

5月9日,工行上海嘉定支行发布公告称:经国家金银制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金条纯度达99.99%,黑色杂质为“外部附着物”,检测结果获客户认可。至此,事件以“皆大欢喜”落幕。

金融从业者谈“掺假金条”信任危机

工行金条事件背后,暴露出多重深层问题,折射出黄金行业长期存在的系统性风险。在供应链层面,其加工环节外包给第三方精炼厂的运营模式暗藏隐患。部分不法企业受暴利驱使,利用 “金包钨” 等隐蔽性强的高科技手段,将密度与黄金相近的钨金属包裹在黄金外壳内,以次充好。而银行对供应商的监管存在盲区,抽检率低、检测技术有限,仅靠常规的称重和外观检测,难以发现此类新型造假手段。此外,金条在运输过程中若缺乏全程监控,也极易被不法分子利用物流环节的漏洞进行调包。

银行自身风控体系存在严重缺陷,抽检过度依赖第三方机构报告,批次抽检的漏检率居高不下,难以对产品质量形成有效把控。回购条款更是将风险转嫁给消费者,“买定离手” 的规则,使得消费者一旦拆封金条,即便发现质量问题,也可能面临无法回购的困境,凸显出银行风控体系对消费者权益保障的缺失。

从行业监管角度看,黄金行业的检测标准更新滞后于造假技术迭代,现行标准难以应对 “金包钨” 等新型造假手段,导致监管部门在面对此类问题时缺乏有力的监管依据。同时,缺乏全国联网的黄金追溯系统,使得黄金从矿山开采、精炼加工到零售终端的流转路径不透明,出现问题后难以追溯责任源头,无法及时对违规企业进行追责,进一步加剧了行业乱象。这些因素相互交织,共同导致了此次信任危机的发生,也为整个黄金行业敲响了警钟。

金融从业者谈“掺假金条”信任危机

此次事件不仅给李先生带来了困扰,也给整个黄金市场和金融行业敲响了警钟。对于消费者来说,购买黄金时一定要提高警惕。要选择正规渠道,仔细查验相关证书和标识,购买小块金条相对更安全。同时,使用简易方法初步检测,保留完整包装及购买凭证,记录拆封过程。如果不幸买到假金条,要及时与商家协商,也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或者向金融监管部门反映,必要时借助法律武器维权。(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头条号立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