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文章免费,免费!!!
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亮剑》这部经典的电视剧一经放映,便引发了众多观众的讨论,多年来热度经久不衰。

剧中主人公李云龙人生经历曲折复杂,也引发了人们对于历史原型的猜测。

在漫长的革命征程中,如李云龙一般行事灵活、思维缜密、胆大心细的我军将领不在少数。他的身上,也融合了不少真实人物的特点。

透过这个角色,我们可以看到我军传奇英雄的影子,他的经历之曲折,人生之精彩,甚至比起李云龙来说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他多次立功,但也饱受争议,升升降降对他而言是家常便饭。这位传奇人物,更是创造了不少传奇事迹。

此人的真实身份到底是谁?除了他之外,李云龙的身上还有着哪些人的投射?

大功大过,经历传奇

电视剧《亮剑》中,主角李云龙是个不折不扣的刺头,也是让上级领导又爱又恨的人物。

他在作战过程中常常能出其不意,用神乎其神的方式战胜敌人,完成任务。但是部队的组织纪律对他来说,好像并不能成为约束,自由散漫也是他常常被首长批评的特点。

他在革命道路上经历过多次升职和降职,究其原因,正是他那洒脱不羁的性格所致。

而在真实历史上,共产党军队中也不乏这样的人物存在。比如一个堪称传奇的军人贾庭玉,他就是这样让首长头疼。

15岁那年,他就在湖北黄麻加入了红25军,从此跟着大部队南征北战,开启了自己的传奇人生。

他是个侦察兵,也是天生适合当侦察兵的料子。他非常善于伪装,在直面敌人时毫不怯场,更不会因为紧张而暴露自己的身份。

每一次深入敌群当中,他都能够以相当出色的方式完成任务。

1935年红军攻打天水,他就靠着自己侦察兵的优势混进了敌后,一把火烧了敌人的碉楼,在引发混乱后还能全身而退,可谓是立下大功。

抗日战争时期,他也多次发挥侦察兵的优势,为部队的作战任务做贡献。

1937年10月,中国军队在攻占平型关之后,又因为种种原因而使这一至关重要的战略地点落到了日本人手里。

徐海东将军率领的344旅十分憋屈,下定决心要重新把此处夺回来。他们既然能从日本人手里抢一次,那现在就能抢第二次。

双方交战开始之前,情报侦察工作非常必要,而且也十分重要。于是,身为侦察排长的贾庭玉自然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他带人开展侦查工作,告诉大家在工作开展期间务必做到自然,状态绝对不能过于紧绷,让敌人看出任何异常。

他作为带头人,表现自然是最好的,任谁也不能想到,看起来平平无奇的一个老乡,真实身份竟然是八路军的侦察员。

敌人后勤运输的路线,在侦查过程中被他完全掌握。他也详细的把行经方向和途中的重要据点等关键信息全部都完整的记录下来。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情报工作做的好,战斗胜利的概率必然会大大提升。而拥有贾庭玉这样一位侦察兵,我军所掌握的关于敌军的信息自然比对方多了不少。

1937年10月13日,徐海东将军率领战士们攻占日军据点,根据情报显示的信息,有针对性的清除了日军的威胁。

10月15日,他们在日军后勤部队的必经路线上设置埋伏,利用高地来隐藏身形,打了对方一个出其不意。

在收拾了后勤部队,缴获了大批物资之后,徐海东乘胜追击,将平型关再次收入囊中。

如果没有贾庭玉事先侦查的情报,这一仗不会打的如此顺利,也不会这么漂亮。他的贡献和作用,从这一事例中也可见一斑。

只是,立下大功的贾庭玉,在部队当中却经常受到打压。这倒不是因为有人故意针对他,而是因为他自己的革命风格存在着很大的问题。

他是个相当不拘小节的人,在生活中,这可能只是个不痛不痒的特点。但是作为一名军人,不拘小节、自由散漫便是他的缺陷。

他时常无视组织纪律,在上级领导没有任何明确指示的情况下,孤身犯险,探查情报。部队纪律中明确规定的一些禁令,他也总要去触碰。

抗美援朝战争中,他就做了个再次让自己降职的行动。

1950年龙渊洞之战爆发前,身为志愿军39军营长的贾庭玉带着两个战士再次冒险探查信息。

他们正大光明的前往美军驻守的阵地,伪装成南朝鲜军队的军人,大摇大摆地走进了美军防线当中。

此次行动,他们自然不会无功而返。贾庭玉成功抓到了一名美军军官,在用枪托把对方打晕之后,神不知鬼不觉地将其运到了我军阵地当中。

这位军官的心理防线早就已经崩溃,所以说了一堆贾庭玉等人听不懂的外文。他们没有办法,只好将这一情况上报,请专业的翻译人员来破解其中的“密码”。

就这样,志愿军掌握了美国军队的许多关键信息,之后的战斗又多了几分胜算。但是贾庭玉违反纪律擅自行动的事情,肯定也是瞒不住了。

不过,这位一向心大的营长倒也不在乎,能做侦察兵,能够探查情报,对他来说就是最重要的工作。

志愿军靠着这份情报成功的包围了美军势力,美国人便想往龙渊洞方向逃窜。他们的这一行动,早就已经被贾庭玉预判,所以其转移方向也相当于自投罗网。

战斗结束之后,英雄连诞生了,英雄营也诞生了,但贾庭玉却不升反降,被派去做了侦察班长。

他的人生轨迹,行事作风,可不就跟“胆大妄为”的李云龙十分相似么?

军中疯将,桀骜不驯

李云龙并不是某一个具体的历史人物的影视形象,事实上,他的身上拥有很多我军著名将领的特征。

王近山将军,也是广为流传的李云龙原型之一。

1915年10月11日,他出生在湖北黄安县,从小就是个放牛娃。

生活在农民的家庭里,他时常受到地主的压迫和剥削。权贵阶层对他动辄打骂,小小年纪的他,承受了无穷无尽的委屈和苦难。

反抗,斗争,这两颗种子很早就埋在了他的心里。当他见到共产党领导的军队时,见到众多战士们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时,他便无法抑制住自己的向往。

加入他们,到战斗集体中去,用实际行动反抗地主,推翻压在人民群众头上的大山,这也成为了王近山的信念。

1930年,他才15岁,就已经加入了红11军,成为了一名通信员。

在接下来两年的时间里,他从一个什么都不懂的新兵蛋子,变成了拥有丰富战斗经验的连长。17岁的连长,拥有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勇气,也有着想要喷洒在战场之上的一腔热血。

1932年,红四方面军发起了商潢之战,战斗过程极为艰辛。

国民党反动派占领着山上的高地,居高临下的阻挡我军的进攻,所以我军一直无法将战线顺利向前推进。

再这么耗下去,我们的损失会越来越大,战士们的牺牲也会越来越多。

就在大家十分焦急的时候,王近山作为连长主动请战,在获得批准之后,带着一队战士一同上山,与敌人发起了近距离肉搏。

肉搏战和传统的枪战并不一样,它更加考验每一位战士的勇气,也考验战友们之间的配合和信任。

大规模作战中,子弹会从遥远的方向射过来,所以战士们在牺牲之前并不一定能有所察觉。但是肉搏战不同,致命的武器就在眼皮子底下晃,战士们会清晰的感受到死亡带来的压迫。

而且,他们要把后背交给自己的战友,所以必须拥有默契与信任。因为交付后背,有时候就意味着交付生命。

不管是悍不畏死的品质,还是团结一致的作风,红军都要比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强上许多。所以肉搏战中,王近山等人的表现不俗。

在战斗过程中,他被一个国民党士兵牵绊了脚步。两个人互相牵制着滚下山崖,一路都在被山上的坚硬或者尖锐的石头撞击。

在这样的情况下,疼痛是在所难免的,流血同样也是稀松平常的。但是不管怎么痛苦,不管自己的眼睛是不是已经被血给糊住,王近山都没有松手。

在两个人的身形基本稳定之后,他毫不犹豫的拔出手枪,将敌人击毙。就在杀人时,他头上的大洞还在鲜血直流。

这次战斗经历给他留下了一道醒目的伤疤,也给他带来了王疯子的外号。他是很疯狂,经常疯狂的用自己的性命完成杀敌任务。

军中有这样一位疯将,上级首长常常会赞不绝口。但是,他也不是没做过让人头疼的事情。

伏击日军,预判行动

1943年,担任太岳军区第二军分区司令员的王近山接到了首长任务,率领386旅第16团秘密赶赴延安,在那里承担起保卫党中央的重任。

与此同时,他们还需要护送一批干部和家属前往党中央。

正是因为承担着至关重要的护送任务,在出发之前,陈赓才会千叮咛万嘱咐,尽量减少战斗的次数,如果没有必要情况,尽量不要发起战斗。

陈赓(中)

敌军还在无休止的进行扫荡,这就证明他们的转移过程必然存在着重重危险。而在护送队伍中,又有很多人不具备战斗能力,这无疑又给王近山增加了一种压力。

刚开始赶路时,他还牢牢的记住了老手长的叮嘱,把所有人都伪装成普通的老百姓,一直没有挑起事端,安安分分的向前走。

但是在10月下旬,大部队到达韩略村之后,他的想法又突然发生了改变。

韩略村的地形地势条件实在是太理想了,这里就是一个天然的伏击场所,最适合用来给日本人设置陷阱。

一提到日本侵略者,每一位中国军人的身体里想必都会热血沸腾。如今有一个绝佳的伏击日本人的机会摆在眼前,王近山可不愿意放过。

他摆摆手,示意大部队停下来,而后分别向各个部分下达命令,让大家有条不紊的开展境界和侦查工作,在此处设计了一个相当理想的包围圈。

只要日本人前来扫荡,他们就能发动突袭,把所有人留在这里当饺子馅儿。

第二天,在所有战士都准备就绪之后,日本部队果然大摇大摆的来了。13辆汽车依次开进了我军的包围圈,车上的日本人对即将到来的危险还一无所知。

王近山看着大鱼上钩,心中可谓是十分满意。他一声令下,早已等待多时的战士们马上执行命令,从不同的方向向日军发动攻击。

被包围在中间的日本军队是进也无法,退也无法,只能被迫承担从高地上冲下来的大陆军部队的进攻。

光从气势上来看,他们就矮了一大截。

不到三个小时,八路军就给这场战斗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对方120多个日本人,除了3人侥幸逃脱之外,其余人被尽数歼灭在这里。

王近山也不恋战,见好就收,命令大部队马上转移,不做停留。

而且他已经可以预判敌人的下一步动作,对方一定会出动大批兵力,围剿他们这支部队。所以他决定化整为零,把所有人打散,仍然像之前那样伪装成三五成群的老百姓。

就这样,他们不仅让敌人吃了个哑巴亏,还在敌人的眼皮子底下成功逃脱,转移到了延安。

据说,被王近山等人消灭的120多个日军,并不是普通的士兵,而是对方司令部特意从全国各地抽调而来的军官。

他的一次出其不意,就让日本人付出了惨痛的代价。

到达延安之后,毛主席得知途中发生的事情,对王近山也是赞不绝口。从王疯子变成吴下阿蒙,倒是十分让人惊艳。

不过,他违反首长指示,擅自发起行动的事情,那也是板上钉钉的事实,还真不愧疯子称号。

结语

当我们为影视作品中胆识过人、智勇双全的形象而惊叹时,我们的革命先辈正在时空长河的另一边,用亲身经历谱写关于中国军人的传奇故事。

李云龙式的英雄人物,在革命历史上留下了他们的姓名。

参考:

《朝鲜战场1000天——三十九军在朝鲜》 吴信泉著

中国军网

央广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