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2036年奥运会举办地,有两个国家十分头痛。一个中国,另一个就是印度。中国是不想办,不愿意办,但世界各国都盼着奥运会在中国举办。
2025年奥组委最愁的不是奥运会该怎么举办,竞争的人不少,可最合适的那个偏偏不想要,中国,这个在巴黎奥运会上金牌数与美国并列第一的体育强国,面对奥委会的多次暗示始终没有任何态度。
而印度,这个14亿人口的大国,正铆足了劲儿要圆奥运梦,最尴尬的就是印度,虽然说现在国力第四了,但大家都没把他当作第四看,一想到印度就是咖喱饭,和板球。
中国的不想办,不是矫情,而是真的没必要,家门口的奥运会, 这些年来没有能超越的,看看北京奥运会,再看看东京奥运会,大家就明白了。
现在,中国体育的重心早就转向了全民健身和竞技人才培养,而不是再花几千亿办一场“全球大派对”。
东京奥运会的千亿日元亏损、里约奥运会的债务泥潭,这些坏账让中国更清醒——与其砸钱建场馆,不如多修点社区足球场。
可国际奥委会不这么想,他们巴不得这种级别的越多越好,毕竟北京奥运的票房、赞助商和转播权收入至今仍是天花板级别的存在。
印度运动基因比较单一,奥运会在他们国家好像影响力真的一般,更尴尬的是基础设施——德里地铁修了20年还没全线贯通,孟买的这污染,这水泥路,这空气,都有很大的增长空间啊,艾哈迈达巴德规划的奥运村现在还是一片荒地。
土耳其则像个悲情英雄,已经申奥失败五六次,可每次都要卷土重来,他们的口号是“跨越欧亚的桥梁”,可奥委会的反馈永远是“桥梁不错,但你们的经济危机和地震风险能不能先解决?”
相比之下,德国非常稳,慢条斯理的,可民意调查显示,德国人反对申奥——他们宁可把钱花在养老医保上,也不想为两洲的赛事买单,这大概就是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区别:一个在算经济账,一个在算面子账。
首尔打着“绿色奥运”的旗号加入战局,可他们去年才因为冬奥会冰上项目争议被国际滑联警告。现在又想靠环保概念翻盘,但奥委会的记忆力还没差到忘记平昌冬奥会那场“空调失灵导致冰面融化”的闹剧。
中国的不参与,反而成了这场申奥大战的最大变量,中国已经过了装点门面的时候,不需要这东西为自己增光了,印度的困境在于,他们太需要奥运来证明自己了。
莫迪的生产补贴搞了这么多年,一点用都没有,人们对印度的第一感觉还是脏乱差,办奥运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仿佛只要五环旗一挂,印度就能自动升级成发达国家。
土耳其的悲壮在于,他们每次申奥都特别有信心——投资特别大,可观众就是不太买账,伊斯坦布尔市长甚至提议把开幕式放在博斯普鲁斯海峡上办,让运动员坐船入场。创意满分,可奥委会更关心的是:你们的外汇储备还够不够付美元账单?
这场申奥大战最讽刺的点在于,真正有实力轻松办赛的中国选择退出,而还需整改的国家却抢破了头,真正有能力承接的国家早就承接了很多次,比如法国德国,美国。
而中国,这种面子工程不适合中国,也容纳不下新的奥羽场馆,奥御魂在我国的历史使命已经完成,至于国际奥委会?
他们最终可能不得不面对一个灵魂拷问,奥运会收入下降怎么办,没人看怎么办,不少国家对奥运会不热衷怎么办,运动员变少怎么办,这每一项都是奥组委必须要考虑的事情。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