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国内的消费市场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二的水平,而且是世界上的最大的产品制造商。
中国制造的名号已经传遍了全世界,但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现在假货的问题已经成为了消费市场的顽疾。
无论是商场里的服装鞋帽,还是日常用品、食品乃至高端奢侈品,假冒伪劣商品的身影无处不在。
这不仅让广大消费者深受其害,也给诚信经营的正规商家带来了巨大困扰。
造假产业之所以屡禁不止,根本原因在于其惊人的利润空间。
一些仿冒商品的生产成本可能不足50元,却被标价上千元出售,利润率高达惊人的2400%。
在当下的消费市场中,假货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极为严峻且普遍的现象。
随着直播带货、社交电商等线上购物方式的蓬勃发展,消费者在隔着屏幕进行下单时,愈发容易遭受商家虚假宣传的误导,致使各类假冒伪劣产品在市场上层出不穷,令人防不胜防。
在上海警方曾经破获的一起假表案件中,造假者所制造的手表成本仅仅只有80元,然而经过包装之后,却能够以2000至5000元的价格对外销售,其利润最少能够达到2400%。
如此高额的利润,如同巨大的诱惑,使得众多人甘愿冒险涉足制假售假行业。
在广东的某些地区,存在专门生产劣质辣条的作坊,其原材料成本甚至不足五毛,但是在贴上类似“老干妈”等知名品牌的包装后,售价却能飙升至十块,利润直接翻了20倍不止。
在奢侈品领域,假货更是肆意泛滥,以江苏常州武进区检察院办理的一起直播间售假案件为例,主播与供应链公司负责人狼狈为奸,在直播间大肆销售假冒的奢侈品牌商品。
他们将仿冒的香奈儿包包等产品,以“渠道货”“尾单”等名义进行售卖,并且通过遮挡品牌Logo、避免提及品牌名称等手段来逃避平台的监管。
尽管主播心里清楚这些是假货,但仍然使用“进专柜无压力”等话术来迷惑消费者,在短短一年的时间里,他们就售出了9800余件假大牌商品,销售金额高达567万余元。
深入探究消费者购买假货的原因,虚荣心理作祟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因素。
在当今这个物质化的社会环境下,名牌在很多时候被人们视为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一部分消费者认为,身背名牌包、佩戴名牌表能够彰显自己的尊贵身份,仿佛这样就能实现所谓的“阶级跨越”。
此前出现的“假名媛”现象便是典型,一些人通过拼单租赁名牌包包,然后拍照发布在朋友圈进行炫耀,以此营造出自己的高端人设。
时至今日,依然有不少消费者秉持着这种心态,他们在购买商品时,全然不在乎商品的质量,仅仅只是追求名牌的标志。
甚至还有人宁愿花费正品的价格去购买假货,仅仅只是为了那个“标”,他们深陷“只要花了正品的钱,买到的就是正品”这种错误观念之中。
对于另外一些消费者而言,经济因素则成为他们购买假货的主要推动力。
许多消费者既渴望拥有品牌产品,又不愿意支付过高的费用,于是纷纷将目光投向高仿制品,从而导致了劣币驱逐良币现象的出现,正品的市场份额反而受到挤压。
与此同时,消费者在辨别商品真伪方面面临着极大的困难。
在进行线上购物时,消费者主要依靠商品的图片和文字介绍来了解产品,无法直接接触和检查实物,这就使得他们极易被商家精心设计的虚假宣传所蒙骗。
而且,如今的假货制作工艺日益精湛,一些高仿奢侈品甚至能够做到连防伪码都可以复制,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仅仅凭借肉眼几乎难以辨别真伪。
一些不良商家还会通过伪造海外小票和证明等手段,进一步误导消费者,增加了消费者辨别真假的难度。
电商平台在假货泛滥的问题上也难辞其咎,作为连接消费者和商家的关键桥梁,电商平台本应承担起严格的资质审核以及全面监督管理的重要职责。
然而,部分平台为了吸引更多商家入驻,提高自身的日活量,获取更多的经济利益,对于商家的违规行为选择视而不见。
当消费者发现所购商品为假货并进行投诉时,商家往往采取不予理睬的态度,而平台方面也常常采用冷处理的方式,导致消费者的维权之路困难重重,最终大多只能无奈放弃。
假货的肆意泛滥,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是多方面且极为严重的。
它不仅严重损害了消费者的切身利益,让消费者花费金钱却无法获得相应质量的产品,甚至可能因为使用假冒伪劣产品而对身体健康造成危害。
同时,也对正规品牌的市场形象和利益造成了极大的冲击,那些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始终注重产品品质的企业,其产品市场份额常常被假货无情挤压,这对于整个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极为不利。
为了有效遏制假货现象的蔓延,需要监管部门、电商平台以及消费者等多方共同努力,形成强大的合力。
监管部门应当积极升级技术手段,充分利用大数据等先进技术,对假货的流向进行精准追踪,一旦发现异常销售行为,能够及时发出预警,并加大对制假售假者的法律惩戒力度。
电商平台则必须切实压实主体责任,加强对商家的资质审核工作,提高商家的准入门槛,细化资质要求。
并且要强化日常监管,对“傍名牌”等容易误导消费者的关键词进行强制过滤,及时封禁违规商家以及帮助商家刷好评的水军账号。
同时畅通消费者的投诉渠道,及时、有效地处理消费者的反馈。
对于消费者自身而言,要时刻提高警惕,不断增强辨别商品真伪的能力,树立正确、理性的消费观念,坚决摒弃贪图小便宜的心理,做到理性消费。
在购买商品时,尽量选择正规、可靠的渠道以及信誉良好的商家。一旦发现购买到假货,要积极勇敢地进行投诉,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
参考文献
极目新闻——2024-07-01《起底假黄金黑色产业链 直播间假货泛滥的秘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