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满世界都在喊“托举”,搞得好像为人父母是个体力活,得练出二头肌才能把孩子举过头顶。
怎么举?大部分人的想象力也就到钱、车、房为止了。
好像把银行卡、车钥匙和房本交到孩子手上,就算是大功告成,可以去领“年度最佳父母”奖杯了。
说句不爱听的,用钱车房去“托举”,本质上是偷懒。
搞钱虽然累,但它是个直线任务。
上班、下班、攒钱、买。跟玩游戏里的“每日任务”一样,流程清晰,目标明确。
一百万的房子,就是一百万,能不能实现另外一回事,但至少摆在那里,看得见摸得着。
只要肯耗费心血去磨,总能磨下来。
把劲儿都使在搞钱上,父母心里也舒坦。
能理直气壮地对自己说:“我为了孩子,累死累活,把能给的都给了。”
然后呢?孩子扭头成了一个除了花钱啥也不会的废物,或者一个内心比沙漠还干涸的空心人,怪谁?
反正物质是给到位了,剩下的,就是孩子自己的事了。
算盘打得噼啪响,责任撇得一干二净。
有形的东西,明码标价,所以它简单。
搬砖也累,996也苦,但它的逻辑不复杂。
付出A,得到B。
你不必去揣摩砖头的感受,这是硬交换。
所以,给孩子一套房,本质上就是把父母前半生的时间、精力和健康打包,换成一堆钢筋水泥。
这个过程像是一个工程项目,有工期,有预算,有交付标准。
完成了,松口气,可以向家族亲戚汇报成果了。
用一个可以量化的工程,去掩盖一个无法量化的、更麻烦的工程,是成年人世界里心照不宣的伎俩。
真正难的,是无形之物,所以绝大多数人选择绕着走。
譬如一个人的脾气,看事情的角度,挨了打还能不能站起来的劲儿,还有,能不能打心眼儿里感到高兴。
这些没法用钱买,没法上个补习班就学会,没法被计划,没法被考核。
麻烦就麻烦在这里。
你想让孩子大度,你自己就不能为停车位跟邻居吵半小时。
你想让孩子诚实,你自己就不能在接到推销电话时谎称“我是他保姆”。
孩子那双眼睛,跟高清摄像头似的,24小时不关机,把你所有真实的样子都录下来了,还带云端备份。
要给孩子这些无形的东西,父母得先把自己从里到外扒拉一遍,把那些不怎么光彩的零件换掉。
此等工程,比买房难多了。
所以,还是去挣钱吧。
用身体的疲劳,麻痹大脑的思考,多划算。
下面五样东西,比钱车房管用得多。
如果想给孩子真正的托举,还是要从无形之处入手,才能带给他们终身的收益。
哪怕有一天,你走了,他们也带着你的那一份活下去。
下面这五样能力,你若能交给子女,就是给子女最好的托举。
第一样:一种能让自己睡得踏实的能力,叫问心无愧。
问心无愧不是因为没人知道你干了啥,而是打心里知道有些事不能干。
明朝的于谦,写过一句诗:“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一个问心无愧的人,晚上睡觉,不用担心仇家半夜踹门,也不用琢磨怎么把谎话编圆。
内心的安宁,是千金难买的奢侈品。
让孩子有这种能力,不是天天给他念《思想品德》课本。
而是家里做生意,用的是好料还是地沟油?
孩子看在眼里。路上开车跟人刮蹭了,是下来理论还是直接开溜?
孩子坐在后排,也看在眼里。
父母就是孩子的第一本,也是唯一一本盗版不了的教材。
你是什么样,他就是什么样。
第二样:一种挨了揍还能笑出来的本事,叫坦然受锤。
谁这辈子还不挨几次社会的毒打?
考试挂科,被人放鸽子,表白被拒,工作被炒。
一帆风顺的人生,只存在于朋友圈里。
关键在于,挨了打之后,是躺在地上装死,还是爬起来,掸掸土,骂一句“真他的疼”,然后接着走。
现在的孩子,金贵。
考个第二名,全家就愁云惨雾,好像天要塌了。
这种环境里长大的孩子,一旦离开家庭的温室,被外面的风吹一下,就散架了。
可如果挨揍了还能笑得出来,他做什么不能成?
所以,让孩子输几次,天塌不下来。
人生是一场漫长的马拉松,中间可以走走,可以歇歇,甚至可以退几步,只要最后还能冲过终点线,就算好汉。
下次孩子哭丧着脸回来说“我完了了”的时候,是递给他一张纸巾说“没事儿,下次干回来”,还是给他一顿臭骂?
父母的反应,决定了孩子面对失败时的姿态。
第三样:一种在白开水里喝出甜味儿的功夫,叫感知快乐。
不少人快乐需要很多前提:赚个十几上千万,公司要上市,孩子得上名校。
快乐成了一个遥远的目标,像挂在驴子眼前的胡萝卜,永远追不上。
其实快乐是一种本能。可惜很多人在长大的过程中,把这种本能给弄丢了。
苏东坡被贬到黄州,鸟不拉的地方,他自己开荒种地,研究怎么炖猪肉,还写出了千古名篇。
被贬到海南,当时的中原人觉得那里跟外星球差不多,他却在那儿教书育人,跟当地人打成一片。
他懂得“人间有味是清欢”。
一顿简单的饭菜,朋友几句玩笑话,雨后泥土的味道,都能让他高兴半天。
此等能力,是幸福的永动机。
别再给孩子灌输“你要成功,才会快乐”的毒药了。
带他去闻闻花香,去尝尝路边摊,去听听夏夜的蛙鸣。
让他明白,快乐是免费的,是散落在生活缝隙里的珍珠,需要自己弯腰去捡。
一个懂得欣赏一碗白粥的人,他的世界永远不会缺粮。
第四样:一种不依赖手机和WIFI也能活下去的定力,叫享受独处。
很多人怕自己待着。
一安静下来,就浑身难受,必须找点事干,刷刷手机,找人聊天,把时间填满。
他们害怕的不是孤独,是害怕跟真实的自己见面。
独处,是一种高级的自洽。
意味着一个人的精神世界,可以实现内部循环,不需要外部供电。
牛顿躲瘟疫那两年,把自己关在乡下老家。
没电,没朋友,可能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
换现在的人,估计得疯。可牛顿就在那种极端的孤独里,搞出了微积分和万有引力。
这说明,无聊,是第一生产力。
哲学家帕斯卡说:“人类所有的不幸,都源于无法独自安静地待在一个房间里。”
让孩子有自己的空间和时间发呆。
别一看他闲着,就催他去学习,去练琴。
一个人发呆的时候,他的大脑可能正在进行一场风暴。
能享受独处的小孩,长大了内心才稳。
不会因为失恋就觉得被全世界抛弃,也不会为了合群而去做自己不喜欢的事。
他有自己的宇宙,别人只是偶尔路过的星星。
第五样:一种只对具体的人好的实在劲,叫爱人如己。
很多人喜欢谈大爱,爱国家,爱民族,爱全人类。
听起来格局很大。但一回到家,对给他端茶倒水的伴侣不耐烦,对牙牙学语的孩子没耐心。
此等“大爱”,不过是自欺欺人的空头支票。
爱,永远是具体的。
它不是一个口号,而是一系列琐碎的行动。
《辛德勒的名单》里的辛德勒,他一开始救犹太人,不是出于什么崇高理想,纯粹是商人算计。
但当他面对一个个具体的、活生生的、会哭会笑的工人时,他没法再把他们当成数字。
他记住了他们的名字,看到了他们的恐惧。
于是,他为这些具体的人,散尽了家财。
所以,在教孩子“爱护地球”之前,先教他怎么爱家里的那盆绿萝。
在教孩子“关爱他人”之前,先教他怎么给年迈的姥姥倒杯水。
一个能对自己身边的人好的人,他的善良才是真的。
一个连自己家人都懒得爱的人,他说他爱世界,谁信?
观念得换一换了
别再像个包工头一样,只盯着有形的砖瓦。
多像个园丁,关心一下那些看不见的根系。
房本再厚,也撑不起一个脆弱的灵魂。
存款再多,也填不满一个空虚的心。
反过来,一个有上述五种能力的孩子,你把他扔到世界上任何一个角落,他都能活得有声有色。
他自己,就是一套最好的房子,一辆最稳的跑车,一张永远不会透支的信用卡。
说到底,托举孩子就像练武功。
买房买车,是外家功夫,一拳一脚,有板有眼,谁都能练。
而养育心性,是内功,得从丹田运气,讲究心法和悟性。
外家功夫练得再好,遇到内功高手,也是白搭。
与其把半辈子搭进去给孩子攒一套房子,不如花点心思,把自己修炼成一个有点意思的人。
孩子这辈子,也就跟着有意思起来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