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允许我以纳兰性德和苏轼的两句词,合在一起作为开头。

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人生若如初见》这部剧,可以说完美将这两句词的意境给演绎了出来,让人无限唏嘘。

看完《人生若如初见》大结局,我也是感慨万千,悲喜难言。仿佛一坛黄酒饮尽,未觉酒意,可出门没走几步,微风拂面,我却迎风便倒。

手握《亮剑》《汉武大帝》《人间正道是沧桑》三部九分神作的编剧江奇涛,和《问苍茫》导演王伟合力酿造的这坛老酒,后劲太足。

剧集三年后终于开播,争议依然不绝。

有人夸质感超绝,全员演技炸裂。也有人怒批。

可不吹不黑,这部剧在我心目中,绝对称得上《问苍茫》之后的历史剧质感第一。

剧集大结局,更是近年国产历史剧,难得可堪回味的大结局。特别是杨凯之牺牲前那段热血澎湃的发言:“如果不能决死,绝不能求生。想要求生,必定先要敢死。

革命,会流血,会牺牲,就像落叶,滋养了大地。会枯萎,会湮灭。

也许我杨凯之这片落叶无法滋养这摊烂泥,但我愿成这唤醒秋风的第一片落叶。”

看完40集大结局,再回望之前的剧情,才真正看懂,人生若如初见,说的是什么。

1:关于大结局

《人生若如初见》最后一集,梁乡在大雪中独自踱步,从苍茫紫禁城走出的身影,略显孤单。

此时的中国,历史拐点初现,袁世凯逼宫之下,清廷退出历史舞台。

而妄图力挽狂澜的梁乡很快遇刺,永远闭上了眼睛。

此时回忆闪现,我想起了他第一次见杨凯之的场景!

当时正是庚子之变后,梁乡救下杨凯之,策马同行,但原来两人的结局,早已写在故事开头。

杨凯之,终究还是牺牲了。梁乡,也下场凄惨。

从两人相遇,到双双过世,不知不觉已经过去了10多年,高山雪水,奔流到海,黄河之水,曲折婉转。

历史的浪花起落沉浮,结局已有定论,但人物的结局依旧值得一看。

两个事件,令观众快速入戏。

第一个:一场起义。

这便是撼动清廷的辛亥革命武昌起义。



此时的中国,革命形势已如火如荼。梁乡刚领兵镇压广州起义,武昌起义,又来了。

过去我们都是从教科书知晓这段历史,而这一次,剧集带我们从梁乡这个清廷将领的角度,体会到起义对清廷的震撼。

起义势如破竹,武昌汉阳,悉数落入起义军之手,清廷与武昌所有联系,全部中断。

接到清廷指令的梁乡立刻停止秋操,命令手下部队,返回等待命令。



扫了一眼自己的老同学杨凯之,他特意说了一句:不要,轻举妄动。

可此时的革命之势已起,杨凯之怎么可能不懂。

第二个:一场“退位”。

历史的发展,宛如浪花,一波接着一波。

武昌起义的浪花,引出了清廷授予袁世凯实权,也正是袁世凯的“劝退”,引出了清王朝关门结业。

如历史教科书写的那样,载沣甩袖子不干了,而隆裕皇太后则“没有开会,也没有找任何宗室王公商量,就这么决断了。”

清末代皇帝退位,清朝结束。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也正式终结。

而随着这场“结业”,整部剧最后的三大悬疑点也全部揭开。

悬疑一:杨凯之被谁刺杀?

杨凯之下线,是观众从故事一开始就知道的事。下线方式也不是秘密,刺杀。

问题是,谁下的手。

实际上,从杨凯之截留清廷镇压武昌起义的军需物资开始,这一惨烈结局,或许就难以避免。

最大嫌疑人,有两个。

一是李人骏。

袁世凯忌惮杨凯之已久,而李人骏是袁的爪牙。

之前也已有苗头,一向吊儿郎当的千里兄难得正经了一回 “我感觉我跟他可能没法一起走多久了,一想到这我就心如刀绞” 。

另一个是他的另一位同学梁乡。

秋操练兵场分别一幕,是十年兄弟情的终结。

而杨凯之截留军备,更令梁乡看清了杨凯之决意与他分道扬镳。

理论上,李人骏和梁乡都有动机对杨凯之动手。但动手的还是受命袁世凯的李人骏。

就在杨凯之策划领兵起义响应武昌起义之时,袁世凯的爪牙来到六镇,对李人骏直接下达指令,

清廷表面调杨凯之任山西巡抚,实则计划暗杀。

随着杨凯之亲自挑选的卫队长行刺的一声枪响,

这位革命志士的生命,与未尽的雄心,戛然而止。

菽红收到的,只是他的死讯和留下的血书。

但这未尝不是革命志士的命运。

杨凯之出身平民,17岁参加起义,在刑场上“死而复生”,后在商人的资助下赴日留学,在变化无常的时代浪潮中从未放弃革命,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

而最终结局,就像他说的:做唤醒秋风的第一片落叶。

悬疑二:梁乡、李人骏结局如何?

再看他两位老同学的下场如何。

先说梁乡。

他的结局,历史已经给出答案。

梁乡捍卫的清宗室,目的是以有限的军事革新挽救早已腐朽溃烂的清王朝,在时代的夹缝中早已走向大势反面。

当清廷“结业”,等待梁乡的,是一枚革命志士自制的炸弹。

深夜一声爆炸,虽然重伤的他被送往医院,最终还是在李人竣和母亲妻子的目送下死去。

编剧江奇涛从一个失败者的视角看这段历史,并不是同情,恰恰是为了说明这样一个腐朽制度下成长的人,骨子里的劣根性与局限性。

他想改变当时中国落后的面貌。但眼里只有王朝,没有黎民。

这就注定他和载沣如同两条困在鱼缸里濒死的鱼,看到了现实,却已无能为力,因为结局已定。

载沣脚底抹油溜了。梁乡的命运则和那个腐朽的王朝一样,注定走向终点。

而在北洋军混得风生水起的李人骏,身为武卫右军“心腹”,还可以暂时得意一阵。

只是他的命运,也早已写在历史的背景里。

北洋军阀,不过是历史匆匆过客,很快也会沉没于历史的江河。

悬疑三:秋红的命运藏着什么样的未来?

最后能看到未来的,反倒是命运凄苦的菽红。

她这一生,经历了从养尊处优大小姐到被迫踏上流亡之路,再到吴天白被炸死,又失去挚爱杨凯之,可她的生命力非但没有衰减,反而愈加强悍。

而菽红最终也见证了杨一帆(宋宁峰 饰)等人在新思潮的启迪下继续前行,迎来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

逝者难以复活,而历史的江河谁也无法改变。

从杨凯之“死而复生”到牺牲的这十几年,正是清王朝覆灭前最后的十几年。

这期间,代表了不同身份、路线的几位主角从相识,到开启救亡图存的多线尝试,又因为路线不同分道扬镳,各自走向了不同的道路,收获了不同结局。

这也让我想起《问苍茫》里那首诗: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个体命运背后,暗示了百年前历史转角处的走向。这一刻,所有青年的命运也终于尘埃落定。

这段剧情一出来,我不知道大家什么感觉,我当真是感慨万千,对于《人生若如初见》的剧名,以及历史的复杂与辽阔,都有了更深的理解。

2:关于《人生若如初见》

初看《人生若如初见》,我一开始并不在意,这两年历史剧日渐萎靡,总觉得哪怕王伟+江奇涛,也难复制《问苍茫》《人间正道是沧桑》的成功了。

没想到,这部《人生若如初见》口碑虽难看齐经典,但却难得还原了历史剧的品质。

《人生》所讲的,是晚清时期几位主角探索救亡图存的故事。



整部剧看似娓娓道来,但每一次波澜都是点睛之笔。

王伟掌舵的摄影、美工质感十足,更具有历史剧难得的严谨。

无论是胡同的名称是否符合历史上京城的基本格局、还是晚清宫廷的礼节、军队编制等,皆做到有据可依。



整部剧的构图与光影,低照度营造出的画面质感,让人很难不想起《觉醒年代》《问苍茫》。

但镜头不仅是有美感那么简单,就以慈禧驾崩这段为例,风吹叶落,太监宫女们慌乱奔走,梁乡等管员惴惴不安,暗沉的画面色调,把那种大厦将倾的沉重感,塞进观众心里。



整部剧看下来,剧情节奏有张有弛,几个关键的冲突节点,也是渲染得十分动人。将特定的历史背景之下轰轰烈烈的时代潮流尽数呈现。

而观众跟随着杨凯之等主角,跟随着中国历史一步步向前。



该剧的绝大多数剧情,展现的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晚清灰暗历史,而到了大结局,当主角们命运各自清晰,却又浮现出那一句——“问苍茫,谁主沉浮”。

大结局两位男主先后去世的一瞬间,我内心也是百感交集,流下了唏嘘的泪水。



虽然剧集还是有着各种遗憾、不足,但像这么拍,才配得上历史剧之名。

3:关于演员演技

《人生若如初见》整部剧看完,演员们都用他们的优秀表现打动了观众。

尤其是魏大勋,他的表现大大出乎我的预料,不夸张的说,算是一部剧刷新认知。

没想到,他能把革命志士杨凯之演绎得如此有层次。



这个人物刚出场时身上散发着一股生生不息的生命力,哪怕身在刑场也透露着一颗赤子之心。

可以作为镜照的,是他对菽红的态度。

在杨凯之心里,菽红从来不是谁的附属品,他爱的是拥有独立人格的菽红,他把新思想带给她,但并不认为这是施舍,正像他对菽红说的:无论顺流逆流你找到了生存之道,这就是你的主体性,是你的精神、你的信念。

魏大勋演出了人物在残酷时代里金子一般的心。

哪怕最后舍身赴死,也透着一股傲气,结局那段演讲,更是让人泪目。

而除了魏大勋,剧中还有三位演员秀出不俗演技。

第一位:白客

白客已经是第二次和王伟合作了。

这次他的表现也可圈可点,一步步为我们呈现出清末实权派人物载沣的各个层面。

最好的一场戏是剧中广州起义之后,他问梁乡为什么是这样一群年轻人起义。

面对梁乡的答案,白客的脸上、语气里,有种无言以对的沉默,这个人物还在说话,又像是有种末日将至的死寂。

第二位:周游

李人骏这个人物,在各方势力间权衡、游走,滑得像只泥鳅。

周游把李人骏的复杂全用眼神和表情的细微变化都演了出来,处处透着李人骏的圆滑狡诈。



他对杨凯只是有几分真情,所以最后的选择,更让人毛骨悚然。

第三位:吴越

要说看下来演技最深不可测的演员,那绝对是吴越。

她饰演的梁乡母亲,身为家道中落的妇人,到最后都守着那点可怜的礼仪脸面。

第一次出场,她歪头,喝茶,笑容神气,人物特质一下就立住。

到大结局,她对清王朝垮台的落寞是真的,对当权者不争气的怒气也是真的。

这样的角色蛮难诠释,但吴越却演得很好,每一个动作表情都拿捏得恰到好处,这才是历史剧应有的表演。

4、事实证明,《问苍茫》之后,王伟又拍出像样历史剧

提到国产历史剧,那绝对就绕不开主创的名字。

江奇涛,王伟。

一个是历史剧编剧大拿,一个上部作品正是评分破9的《问苍茫》。

但这也是无论是江奇涛还是王伟,都无法拯救历史剧江河日下的热度。

哪怕是近年公认的历史剧佳作《天行健》等,热度也只是平平。

而对于当下的困境,我们也能看到《人生若如初见》的选择,不是追求流量热度,而是回归,回归历史剧本来的面目。

比如,拍出历史中的青春。

就像导演王伟在幕后特辑中说的那样,“1900年代的故事也是那一代人的青春故事”。



虽然剧中主角们的背景不同、立场各异,且都有着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从未放弃求索,“有一分热,发一分光”。

初心是好的,未必结果是对的。

但站在历史长河回望,就不能用上帝视角看那个时代人的选择。

又比如,拍出历史的流向。

历史剧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

而历史剧最大的勇气,也是回到那个复杂的年代,在众声喧哗中,找到历史浪花的流向。



历史剧的意义,是让观众明白,历史何以成为历史?杨凯之所选择的道路为何能成功,梁乡又为何注定失败?

最后让让我们回到这部剧的剧名:人生若如初见。

原诗讲的是恋人之间的悲欢,对命运悲欢的慨叹。

但当我们用这首诗的角度来理解故事中的时代,就能明白其背后的悲剧感和宿命感。

乱局之中,所有人都被潮流推着走向各自的道路,没有人能回到往昔的岁月。

杨凯之最终难免浴血牺牲,梁乡注定走向失败,但正是无数人的选择构成的一朵朵历史的浪花,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浩荡洋流。

《人生若如初见》当然不完美,留下了很多遗憾,也有很多值得吐槽的点,但历史不完美,历史剧也不可能有完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