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黄仁勋与雷军会面折射出什么
9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当黄仁勋与雷军并肩站在小米SU7 Ultra旁竖起拇指的照片在社交平台刷屏时,这不仅是两位科技大佬的世纪同框,更折射出英伟达与小米在AI时代的战略共鸣。
这场看似偶然的会面,实则是十年合作友谊的延续,也是全球芯片巨头与中国科技企业在产业变革中的必然交汇。
十年羁绊:从手机芯片到智能汽车
时间拉回2013年小米Mi 3发布会,黄仁勋那句带着口音的“我是米粉”至今仍被科技圈津津乐道。彼时英伟达Tegra芯片为小米旗舰机注入强劲算力,开启了双方在消费电子领域的深度合作。
十年后的今天,合作舞台已从手机延伸至智能汽车——小米SU7系列搭载的英伟达Drive Orin-X芯片,正是这场技术联姻的最新结晶。
该芯片以200TOPS算力支撑起小米Pilot Pro辅助驾驶系统,让“天神之眼”感知系统得以实时处理激光雷达、摄像头等多传感器数据,实现城市道路的高阶自动驾驶功能。
车芯暗战:万亿市场的战略支点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黄仁勋此次访华的深意不言而喻。
数据显示,受美国出口管制影响,英伟达2025年一二季度已损失135亿美元营收,中国市场的战略价值愈发凸显。而小米汽车作为行业新势力,2024年交付量突破15万辆的成绩,使其成为英伟达争夺车用芯片市场的重要盟友。
值得关注的是,双方合作已超越单纯的硬件供应。据供应链消息,小米SU7 Ultra搭载的Drive Thor芯片算力高达700TOPS,可同时支持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等多域计算需求。这种“一芯多能”的解决方案,不仅降低车企研发成本,更将成为英伟达对抗Mobileye、高通等对手的关键筹码。正如半导体业界人士分析:“黄仁勋此行既要争取降规版GPU的持续销售,更要在汽车智能化赛道抢占先机”。
生态重构:从技术合作到产业联盟
这场会面的影响力早已溢出企业范畴。随着英伟达计划在上海设立研发中心,其与中国企业的合作正从产品层面深化至技术共创。
联发科与英伟达联合开发的“天玑汽车座舱平台”便是典型案例,该平台整合双方在AI计算与通信技术的优势,预计2026年量产的首批产品,有望帮助小米等车企在智能座舱领域实现差异化竞争。
更深层的变革在于产业生态的重塑。当雷军的“人车家全场景”战略遇上黄仁勋的"AI基础设施"愿景,双方在智能汽车、边缘计算、机器人等领域存在广阔的合作空间。尤其在大模型本地化部署成为趋势的当下,英伟达的GPU+软件栈解决方案,将为小米生态链企业提供强大的AI算力支撑。
未来启示:科技竞合时代的生存法则
黄仁勋与雷军的握手,本质上是全球科技产业竞合关系的缩影。
在半导体产业面临重构的背景下,这种“技术+市场”的互补性合作,或许将成为跨国企业与中国伙伴的新常态。正如黄仁勋在4月访华时所言:“中国是英伟达极为重要的市场”,而雷军打造“全球顶尖智能电动汽车”的野心,同样需要英伟达这样的技术伙伴加持。
当SU7 Ultra的流线型车身与英伟达的芯片架构碰撞出火花,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商业合作的可能,更是科技突破的希望。在这场跨越十年的“芯”火相传中,黄仁勋与雷军的每一次握手,都在为智能时代写下新的注脚。
7月15日,黄仁勋在接受总台央视记者采访时,宣布重磅消息,英伟达已获得美国政府的出口许可,可以向中国市场销售H20芯片;他还宣布,英伟达将推出RTXpro GPU。
版权声明:《一波说》所发布文章及图片之版权属作者本人及/或相关权利人所有,未经作者及/或相关权利人单独授权,任何网站、平面媒体不得予以转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