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心力衰竭,这个被医学界称为"心脏病终末期"的疾病,其治疗难度和死亡率常令医生叹息。即使患者每天坚持规范治疗,心力衰竭的5年生存率仍低于50%,这一数据甚至比某些癌症还要惨烈。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在中国,心力衰竭患者已超过1300万,且每年以50万的速度增长。为何这种疾病如此难以攻克?又有哪些治疗进展值得我们期待?

心力衰竭是指心脏泵血功能异常导致循环血液不足以满足人体代谢需求的一种临床综合征。

心力衰竭可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根据射血分数分为射血分数降低型、射血分数中间型及射血分数保留型。心力衰竭的主要病因包括冠心病、高血压、心肌病、心脏瓣膜病、心律失常等。

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心力衰竭的发病率呈现逐年上升趋势,且初次诊断年龄日趋年轻化,已成为重大公共卫生问题。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心力衰竭的症状多样,早期可能不明显,随着病情进展逐渐加重。最常见的症状是呼吸困难(尤其是平卧时)、疲乏无力、活动耐量下降、下肢水肿等。

其中呼吸困难表现为劳力性呼吸困难,严重者可发展为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甚至端坐呼吸。水肿常始于踝部,逐渐向上蔓延至小腿、大腿,甚至可出现腹水或胸腔积液。

此外,患者还可能出现心悸、心律失常、食欲下降、腹胀、认知功能下降等症状。临床上常采用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I-IV级分别代表不同程度的活动受限。

心力衰竭之所以难以治疗,主要有几方面原因:首先,心肌损伤不可逆是治疗困难的核心原因。一旦心肌细胞坏死,目前医学手段无法使其完全再生。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其次,心力衰竭病理机制复杂,涉及神经内分泌激活、炎症反应、氧化应激、心肌重构等多个方面,单一治疗难以全面控制。

第三,心力衰竭常伴随多种基础疾病,如冠心病、糖尿病、肾功能不全等,这些合并症相互影响,治疗更加棘手。

第四,患者依从性差,长期服药、定期随访、生活方式改变等要求难以完全执行。最后,反复急性加重进一步损害心功能,形成恶性循环。

当前心力衰竭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

药物治疗是基础,主要包括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β受体阻滞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利尿剂等。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近年来,以沙库巴曲缬沙坦(ARNI)为代表的新型药物展现出更好的疗效,研究显示沙库巴曲缬沙坦可使心力衰竭患者全因死亡率降低16%,心血管死亡率降低20%

其他新兴药物如SGLT-2抑制剂(达格列净、恩格列净等)也显示出良好的心脏保护作用。装置治疗主要包括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用于严重心力衰竭患者。

数据显示,合适的装置治疗可使患者死亡率降低23%-36%。心脏再同步治疗通过改善心脏的收缩同步性,提高心排血量,显著改善症状和预后。

心脏移植是终末期心力衰竭的根治方法,但受限于供体缺乏、手术风险和排异反应等因素。中国每年心脏移植手术约500例,远低于临床需求。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心脏移植后1年生存率为85%,5年生存率为75%,远高于药物治疗。机械循环支持如左心室辅助装置在近年来发展迅速,患者术后2年生存率可达70%以上,显著改善了终末期心力衰竭患者的预后。

然而,高昂的费用和并发症如出血、血栓、感染仍是限制其广泛应用的因素。在康复过程中,患者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严格控制钠盐摄入,每日摄入量控制在2-3g

合理控制水分摄入,避免饮水过多或过少;监测体重变化,每日体重增加超过1kg需及时就医;规律服药,不可擅自停药或调整剂量。

定期复查,按医嘱进行各项检查;避免过度劳累,适度进行有氧运动;戒烟限酒,避免烟酒对心脏的损害。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预防心力衰竭的关键在于控制危险因素和早期干预。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和肥胖是心力衰竭最主要的危险因素,有效控制这些疾病可显著降低心力衰竭的发生率。

根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22年),我国高血压知晓率为51.6%,治疗率为45.8%,控制率仅为16.8%,这意味着大多数高血压患者未能有效控制血压,增加了心力衰竭的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是预防心力衰竭的基础。具体包括:合理饮食,遵循"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推荐的平衡膳食模式,多吃蔬菜水果,控制盐分摄入,限制加工食品;

规律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太极等;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应完全戒除。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心理调适,维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有效缓解压力;定期体检,尤其是高危人群,应每年进行心血管系统评估。

在心力衰竭急性加重时,患者和家属需掌握基本急救知识。当出现严重呼吸困难、胸痛、意识障碍等症状时,应立即拨打120,同时让患者取半卧位,松开紧身衣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有硝酸甘油等急救药物,可遵医嘱使用。家属应学会基本的生命体征监测,如脉搏、呼吸频率和血压测量,为急救医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近年来,心力衰竭领域的研究取得了一系列突破。基因治疗已进入临床试验阶段,通过修复或增强特定基因功能,改善心肌细胞存活和功能。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干细胞治疗旨在通过移植干细胞促进心肌再生,虽然初步研究结果喜忧参半,但仍是未来的研究热点。

人工智能在心力衰竭早期预警和个体化治疗方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模型可提前3-6个月预测心力衰竭急性加重,为临床干预提供窗口期。

在日常生活中,心力衰竭患者可采取一系列自我管理措施。自我监测是核心,包括每日记录体重、血压、心率、症状变化等。

药物管理需使用药盒或提醒App,确保按时按量服药;运动康复应在专业指导下进行,避免过度劳累;

医生:每天坚持治疗,5年生存率低于50%,心力衰竭为什么难以治疗

心理护理重视抑郁、焦虑等情绪问题,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家庭支持对患者康复至关重要,家属应学习基本护理知识,提供情感支持。

总之,尽管心力衰竭的治疗仍面临诸多挑战,但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协作的深入,心力衰竭的诊疗水平正稳步提高。

患者及其家属应与医疗团队密切配合,坚持长期规范治疗,积极改善生活方式,才能最大限度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 中国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指南2018.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18, 46(10): 760-789.

[2] 张宇辉, 张健, 李卓, 等. 中国心力衰竭流行病学特征、诊疗现状与未来展望.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1, 49(11): 1063-1073.

[3] 王宏宇, 李卓, 吴永健, 等. 中国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特征及长期预后: 中国心力衰竭登记研究分析.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2022, 50(2): 133-142.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