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陈永贵的病房里,光线很昏暗,华国锋握住他的手,两个人什么都明白。陈永贵眯起眼,嘴唇轻微哆嗦,只说了一句,“我这一辈子值了,没给毛主席丢脸。”话说得很慢,听着也让人心里发紧。华国锋回了一句让人意外的话“好好养病,先把身体照顾好。”这天以后,陈永贵再也没能见到他口中的“领袖”。这种情谊有点复杂,难道一个人最后靠的就是初心吗?
新闻事实记录陈永贵崛起得几乎令人目眩。人民日报、新华社都记着他的足迹。1948年,他进了党。4年后成了大寨的带头人。那些年里,他爬山背土,农具全靠肩膀和手,用扁担、箩筐,每一寸地都是翻出来的。粮食产量逐年攀升,记录上都能查到。这个名字和那片土地死死拴在一块儿。
1963年夏天,大寨村被一场几十年少有的大暴雨冲垮,到处淤泥堆积。陈永贵挨家挨户凑人手,一遍遍疏通渠道,锄头敲得人麻木。没有等国家的救济。他硬是让大寨人过了最难的关。年终上交粮食175万斤,这数字后来进了统计资料。那一年,毛主席知道了大寨,说了句“农业学大寨”,陈永贵一夜之间成了全国标杆。
变故就是这么来的。1973年,刚从北京开会出来,他被周总理叫住,话不多,说中央让他任副总理,是毛主席的主意。他没多少迟疑,接下了重担,主管全国农业。那一阵子,他提了“三三制”的工作办法,1/3在大寨,1/3在北京,1/3下地方走访。中央点头。这种方法简单粗暴,可行吗?细想其实挺冒险。
陈永贵有他的脾气。1976年四人帮倒台,他一副很直接的样子力挺华国锋,说决策对。后来大局转向经济建设,他自己判断再留副总理的位置有点力不从心。递交了辞职报告。1980年,中央批了。离职后,陈永贵成为北京东郊农场顾问,待遇还在,职位轻松了许多。有时候,他会一个人静坐泥地里,手里把玩一块石头。
1986年3月,一切都结束了。癌症把陈永贵拖垮,人悄无声息地离开。官方追悼规格,邓小平亲自批示,比照国务院副总理级别。华国锋专程过来,神情凝重。追悼会上三鞠躬,人走茶凉,骨灰按他的遗愿送回大寨。所有能用得上的官方记录、出席名单,一应俱全。
有些事说起来简单,做起来却全是弯路。陈永贵一生都在执行毛主席路线。他并没有多少理论基础。更像一头蛮牛,把山推平,把沟添平。别人追求高位,他反正做到头便退。倔强算是一种品质吗?有人说他忠诚,也有人觉得他拘泥线条,看法分歧。
翻阅数据,有细节。1964年大寨产量比全县高出20%。陈永贵领导下的数个重点农业项目,收成始终跑在前面。三年间,他带领队伍完成了40余项改土蓄水工程。1975年—1978年,全国农作物产量呈现阶段性上升,这期间大寨模式扩展到山西乃至北方多地。副总理任期内对外访问,1964年墨西哥,1975年柬埔寨,收获的只有照片和几页随手写的工作笔记。
有人赞他干实事,有人批他太固执,思路没变。有一年,大寨试点机械化农具,收效反而下降,新机器没适应山地地貌。尝试过换方向发展,但又不得不回到人工劳作那一套。他也陷入反复,手下人意见不同,村里许多年轻人还是选择去城里打工。他仿佛没有后悔,或者说不屑于后悔。
1979年后,农业政策慢慢变化,大寨被边缘化。陈永贵不再是宣传海报上的象征,“三三制”也没人再提。那些第一批响应农业学大寨的村队,后面几年数据滑坡,有的甚至负增长。中央转向经济优先,一切都成过去。大寨的土地还在,陈永贵却渐渐淡出视野,他的继任者们再没复制过当年的成绩。
现在回头想,大寨到底算不算成功的典型?有人用每年产量来衡量,有人看政策风向。其实时代本身在变。值得注意的是,大寨的群众自发性和组织力始终没被别的地方完全替代。也许成功或失败本身和个人无关,是环境造就了或毁掉了陈永贵。
抛开大寨不谈,全国如今农业产值翻好几倍,但家庭联产承包成了主流。国家统计局的数据里,1978年全国粮食总产3。04亿吨,2019年突破6。6亿吨。山西农民家庭年均收入1978年仅161元,去到2019年已接近14000元。不是谁带出来的,潮流使然。
故事讲到这里,一腔杂味。陈永贵的人生轨迹,从大寨到北京,再到东郊农场,像极了中国农业的变迁。时代选择了他,也抛下了他。也许命运本就无奈,过程远比结局重要。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