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武次位面】作者:天狼

在今年5月的印巴空中对抗中,印度数架战斗机遭巴基斯坦空军使用中国制造的PL-15E中距空空导弹的事件还在持续发酵。8月2日,路透社披露了一个颇具争议的细节——印度空军内部已承认,在“5.7空战”中,“阵风”战斗机之所以被巴基斯坦空军击落,主要原因并非战机性能不佳,而是低估了PL-15E导弹的真正射程!

如何看待印度低估PL-15E导弹射程

如何看待印度低估PL-15E导弹射程

▲路透社的相关报道

印度官员在采访中坦言,他们此前依据的情报显示,PL-15E导弹最大射程约为150公里。而“阵风”飞行员正是基于这一假设,自信地在这个距离边缘执行任务,认为自己尚处于安全区。可没想到,巴方歼-10CE战机在200公里外发射的PL-15E,成功将“阵风”击落,这堪称史上记录在案的最远空空打击之一。这场失利并不是印度第一次低估中国产武器的威胁,却可能是最致命的一次。有意思的是,这次印度空军“点名抱怨”的并不是法国阵风,而是霹雳-15——这款来自中国的中距空空导弹。

表面看,PL-15E的标称射程为145公里,但实战却打出了远超200公里的距离,印度将这一差异解读为“被中方虚标射程数据所误导”。然而,这种说法本身就体现了印度对空空导弹作战机制的认知混乱。要知道,“最大射程”这个概念在军事界并非一个统一标准。导弹射程的定义受多重因素影响:发射高度、载机速度、目标飞行方向、目标机动状态、目标雷达反射面积、气象环境……这些变量交织在一起,决定了导弹在不同作战情境下能飞多远。所谓“145公里”,不过是在理想化条件下的一个数据点而已。

如何看待印度低估PL-15E导弹射程

▲珠海航展上PL-15E展示的性能参数

事实上,中国在军事武器数据标注上的传统,一向更偏向“保守实用”——即“反向虚标”,以实战效果优于宣传数据为原则。反观俄罗斯的R-77导弹,标称150公里射程,在实战中却往往打不出100公里;美国AIM-120D虽然标称160公里射程,但实战中也罕见超过120公里。而中国的PL-15系列,即便在标称数据上略显“保守”,却在实战中令人惊艳。

PL-15E之所以能够打出远超标称的实战射程,与其使用的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密不可分。这种技术的核心在于将推进剂分为前后两段,实现推力在飞行过程中的分阶段释放。这一设计突破了传统导弹“前冲一口气”的局限,使得PL-15E可以在飞行初段快速加速,中段滑翔节能,末段再点火提高速度和机动能力。这种推力调控能力意味着PL-15E在面对远距离目标时,可以保持末段速度,提升命中概率,同时还具备更复杂的弹道调整能力,应对各种目标态势。

印度空军或许错误地以为,PL-15E的推进特性类似俄制导弹,在过了中段后就“力有未逮”,实则不然。根据公开资料推测,在高空对头飞行、目标不机动的条件下,PL-15E的实际有效射程可达190-200公里。也就是说,那枚击中“阵风”的导弹,很可能并未“超极限”,而是刚刚发挥出PL-15E设计的上限水平。

如何看待印度低估PL-15E导弹射程

如何看待印度低估PL-15E导弹射程

印度将失败归咎于“情报误判”,虽能自圆其说,但实则是一个战略思维层面的缺陷体现——即仍旧以“武器性能”而非“系统对抗”来判断战局。此次空战不仅暴露了印度对PL-15E导弹的射程误判,更重要的是暴露了对中国战术体系的严重低估。

根据巴方说法,歼-10CE之所以能精准击发PL-15E,背后是完整的“杀伤链”作战体系在起作用:由空中预警机与地面情报网实时提供战场态势,歼-10CE甚至无需开启雷达便能完成锁定发射。这种作战方式大幅延长了导弹的“瞄准时间”,提升了命中精度和打击距离,是一种“体系杀伤”而非单一导弹性能的胜利。相比之下,印度空军显然未形成完整的空天信息体系,对超视距作战的理解仍停留在“飞行员单打独斗”的层面。倘若连导弹射程的核心原理都理解错了,谈何突破中国空天武器的封锁?

霹雳-15E在这场空战中一战成名,也让世界重新审视中国空空导弹技术的跃迁速度。在过去,西方习惯于以“落后一步”来看中国空空导弹发展,但如今,PL-15系列无论是在动力、射程、制导方式上,均已逼近甚至超越美制AIM-120D,在出口市场上的竞争力也愈发强大。

如何看待印度低估PL-15E导弹射程

▲PL-15E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出口的PL-15E版仍是“减配”型号,而中国空军自用版PL-15,其真正性能则一直未被公开披露。换言之,如果PL-15E就已经能在实战中命中200公里之外的目标,那解放军自用型号的能力,只会更远。

最终,印度所谓“情报误判”,不仅暴露了其空军对现代空战认知的滞后,更是一次技术代差与作战体系落后的集中体现。中国并没有“骗人”,只是没有把所有底牌摆在台面上。当印度还在试图通过航展数据猜测导弹射程时,中国已将实战性能做成了最有力的说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