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年过去了,周恩来回想往事,总会提起那个“主要错误”。
他坦诚地说,南昌起义,我们失败了。。。根本的原因,是没有搞“就地革命”。
“就地革命”。。。这四个字,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像一个沉重的问号,悬在历史的上空,等待着后人去理解,去感受。
那个时候,到处都是血。国民党的屠刀落下,反抗的火焰必须点燃。于是,有了南昌。1927年8月1日,枪声划破了黎明前的寂静,那是我党第一次有了自己独立指挥的队伍,向那个黑暗的时代发出了自己的声音!
南昌城,打下来了!
贺龙、叶挺的部队都是硬骨头,战斗很顺利。只用了几个钟头,两万多人的起义军就控制了这座江西的省会城市。旗帜插上了城头,城里一片欢腾。一切,看上去是那么的辉煌。
这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可然后呢?队伍接下来要去哪里?
一个方向被提了出来:去广东!
为什么是广东?
那里是国民革命开始的地方,群众基础好,大家觉得到了那里,革命的火就能重新烧旺。广东靠着海,占领一个出海口,就能从海上得到苏联的援助。。。武器,物资,这些都是队伍急需的东西。
这个计划,听起来很动人。。。。。。
他们把目光投向了远方,投向了大海,投向了外部的援助。他们相信军队本身就是革命的一切,只要队伍在,革命就在。
没有人意识到,脚下的这片土地,身边的那些民众,才是力量的源泉。
于是,大军开拔,向南。。。向南。。。
那是一条怎样的路啊。。。
时值酷暑,太阳火辣辣地烤着大地。道路泥泞,行军异常艰难。队伍里的战士,很多都是刚从北伐战场上下来,身体本就疲惫。
水土不服,疾病开始在军中蔓延。很多人没有倒在战场上,却倒在了行军的路上。队伍的人数在不断减少。
敌人早就张开了一张大网。
国民党调集了重兵,在前面堵,在后面追。从江西到福建,再到广东,起义军几乎天天都在打仗。虽然也打了一些胜仗,可是自己的伤亡也很大。弹药越打越少,粮食也接济不上。
这是一支没有家的军队。
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没有休整的地方。就像一棵被拔起了根的大树,虽然枝叶还算繁茂,却在一天天枯萎。
九月下旬,队伍终于到了广东潮汕地区。
他们渴望的大海就在眼前,可等来的不是苏联的援助船,而是敌人主力的猛烈围攻。一场血战之后,起义军被打散了。主力在汤坑、普宁这些地方,消失在了炮火之中。
辉煌的开端,悲壮的结局。
失败,带来了撕心裂肺的痛。也带来了血的教训。
多年以后,周恩来的反思,一针见血。
我们再回头看那四个字:“就地革命”。
它到底是什么?
它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种全新的想法,一个让革命扎下根的方法。
第一,军队不能只是流动的武装。打下一个地方,就要立刻建立起自己的政权!哪怕只是一个小县、一个小乡的苏维埃政府,也要把旗帜插下去。有了政权,军队就不再是无头苍蝇,而是有组织的政治力量。枪杆子要听政治的,要为政治服务。
第二,要让老百姓真心支持你。怎么支持?给他们最想要的东西!中国的农民,世世代代想要什么?土地!
把地主恶霸的田地,分给穷苦的农民。
他们拿到了祖祖辈辈都梦想的土地,就会爆发出无穷的力量。他们会用自己的生命,来保卫这个让他们能吃饱饭的新政权。人心,才是最坚固的城墙!
第三,要把占领的地方,变成一个稳固的家。这个家,就叫“革命根据地”。
根据地是什么?
是军队可以休养生息的地方,是伤兵可以疗伤的地方,是新兵可以训练的地方。在这里,可以建立自己的兵工厂,可以筹集粮食和钱款。它让流动的军队有了根,让革命的事业有了持续发展的可能。
不再是飘在天上的云,而是长在地上的树。
历史,不会停下脚步。
就在南昌起义的部队向南艰难跋涉的时候,另一个人,毛泽东,也做出了他的选择。
他领导的秋收起义,也失败了。面对强大的敌人,继续攻打大城市是不可能的。怎么办?
毛泽东没有选择南下,也没有选择去更远的地方。他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放弃原定计划,带着剩下的队伍,向敌人统治薄弱的农村山区进军!
他选中的地方,叫井冈山。
在井冈山,毛泽东完完整整地实践了“就地革命”这四个字。
他在这里建立了工农兵政府,成立了苏维埃政权;他深入发动群众,搞土地革命,颁布了《井冈山土地法》,让农民分到了田地;他把井冈山,建成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后来,朱德、陈毅带着南昌起义剩下的部队,几经辗转,也来到了井冈山。
两支从不同方向走来的队伍,在这里胜利会师了。他们共同组成了中国工农红军第四军。
井冈山的星星之火,最终烧遍了整个中国。
革命,从来不只是靠着一支军队在地图上画着箭头前进。
革命,必须深深扎根在脚下的土地里,和千千万万的劳苦大众长在一起,血脉相连。
这或许就是周恩来晚年反思的真谛。也是那场轰轰烈烈的起义,留给后人最宝贵的财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