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日起,江苏退役军人王师傅的"新福利"正式生效——随着全国退役军人事务系统首个数字化地方标准《退役军人事务综合管理平台接入技术规范》落地,全省超300万退役军人和优抚对象的"数字生活"将迎来大升级。


退役军人的"数字礼包"来了

8月1日上午,在南京鼓楼区一家社区医院,刚做完体检的王师傅打开手机,展示新上线的"退役军人码":"以前看病要带退伍证、医保卡,现在刷这个码,挂号、取药直接走优先通道,省了不少事。"他的便捷体验,正是新标准落地的直接体现。

这个由江苏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牵头制定的《规范》,被业内称为"退役军人服务数字化转型第一标"。简单来说,它就像一把"钥匙",统一了全省退役军人服务平台与第三方应用的对接规则。今后,就业招聘、公交乘车、景区入园、医疗优先等12类高频服务,都能通过"一个码""一张网"实现"一键直达"。


标准化让服务更"聪明"

过去,退役军人服务常面临"多头找、重复办"的痛点。比如,有的城市推出扫码乘车,有的地方开发专属APP,但不同平台间数据不通,退役军人得记多个账号、下多个软件。

《规范》的出台,正是要打通这些"堵点"。它明确了平台接入的技术框架、安全标准和数据共享规则,要求所有为退役军人服务的应用系统必须"按统一标准接轨"。举个例子:无锡试点的"扫码乘车"功能,过去只能在本地公交用;现在通过《规范》接入省级平台,未来在苏州、常州甚至长三角其他城市的公交、地铁都能通用。

"标准不是纸上谈兵,而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参与标准制定的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相关负责人透露,他们梳理了全省107项退役军人高频需求,最终将就业岗位匹配、"码"上优待等12类场景纳入首批接入范围。例如,平台将对接人社部门的招聘数据库,自动为退役军人推送匹配度超80%的岗位;联动民政、医疗系统,为困难退役军人精准匹配帮扶政策。


服务升级背后的民生温度

对退役军人来说,《规范》带来的不仅是便利,更是"被看见"的尊重。苏州退役军人李女士的儿子今年考上大学,过去申请"退役军人子女教育补助"要跑社区、街道、教育局,来回折腾半个月;现在通过平台提交材料,系统自动核验身份和政策条件,3个工作日就收到了补助到账通知。

数据显示,江苏现有退役军人超300万,其中近60%年龄在40岁以下。"这一群体对数字化服务的接受度高、需求迫切。"省退役军人事务厅负责人介绍,《规范》实施后,平台将逐步接入金融、教育、就业创业等更多社会资源。例如,与银行合作的"退役军人创业贷"可直接在线申请,3天内完成审批;与高校合作的"技能提升课程"能根据个人履历智能推荐。


从"省内通"到"跨省联"

据了解,《规范》不仅适用于江苏本地,更为全国提供了可复制的"江苏经验"。目前,上海、浙江等地已派团队来考察学习,未来长三角地区有望实现"退役军人码"跨省互认,让优待服务"一码走遍长三角"。

从"纸质证明"到"数字凭证",从"分散服务"到"集成平台",江苏用一个地方标准,为退役军人服务标注了新的起点。正如一位老兵在留言区写的:"曾经为国家扛枪,如今国家为我们'造网'——这份温暖,看得见、摸得着。"(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