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计划访华后,人还没到北京,美国就先对华“下战书”,与此同时,印度也成为了被美国所制裁的目标。那么,美方此举究竟意欲何为?这又释放出怎样的信号?

6月28日,《日经亚洲》披露了特朗普的访华行程。按照计划,这次访问可能“复制”5月中东之行的规格——当时,特朗普带着超过30位美国顶级CEO去了沙特,达成了超过2万亿美元的交易。而这次去中国,阵容可能只增不减。

特朗普还没到北京,美方先对华“下战书”,印度也成为被惩罚对象

要知道,特朗普的访华计划并非临时起意。早在今年1月,当被问及中方是否发出邀请时,外交部就表达了与特朗普政府加强合作的开放态度。6月5日,中美元首通话后,特朗普在社交平台上透露了中方已发出访华邀请,他本人也已经接受。

随之而来的是中美关系的回暖。当地时间6月26日,特朗普称与中国“进一步达成贸易共识”,虽然他没有透露具体细节,但随后中国商务部出面证实:中美经贸团队在伦敦会谈上达成原则一致,并持续保持密切沟通。中方将依法批准部分稀土出口申请,美方将取消一系列限制措施。

表面上看,双方似乎在经贸问题上有了缓和之意。然而,在访华信息披露仅仅一天之后,美国参议员格雷厄姆就直接在媒体上喊话:中国和印度是俄罗斯能源的主要买家,支持了“普京的战争机器”,因此,从这两个国家进口到美国的商品,应该加征高达500%的关税。

特朗普还没到北京,美方先对华“下战书”,印度也成为被惩罚对象

这不是口头威胁,按格雷厄姆的说法,他推动的新法案,已经集结了84名参议员共同提案,几乎是跨党派支持,这一法案预计7月将在国会通过。如果落实,那么特朗普就手握一个强有力的工具,能在访问中国之前先亮出“大棒”。

一边准备展开大规模的经济合作,另一边却拿出一纸动辄500%的惩罚性关税法案。不难看出,这是特朗普惯用的交易手法——先压再谈,但细究下来,更像是一种不讲信用的威胁。

事实上,美国内部对华政策也并非铁板一块。据了解,特朗普政府内部分为“接触派”和“强硬派”。其中,美财长贝森特倾向于和中方建立稳定沟通机制,强调合作共赢,他主张的是通过“再平衡”,让中美关系趋于稳定;而美国国务卿鲁比奥则属于鹰派,多次推动限制中国学生签证,主张继续对华施压。

而特朗普政府内部的这种博弈,也早已显露出来。此前,贝森特刚与中方会谈完,鲁比奥就出台了新的签证政策,这明显是在抢夺主导权。而特朗普看似在两者之间摇摆,一方面肯定贝森特的立场,另一方面也不否定鲁比奥的做法,还为格雷厄姆开绿灯,支持对中印商品征税。说到底,特朗普自己可能也没完全确定,如何在对华“强硬”与“合作”之间拿捏尺度。

特朗普还没到北京,美方先对华“下战书”,印度也成为被惩罚对象

不过,中方可不惯着。面对美国挥舞的关税大棒,中国早有清晰立场。今年3月底,当特朗普威胁对俄罗斯石油的买家征收25%至50%关税时,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已经表明立场:“中俄合作既不针对第三方,也不受第三方影响”,这不是外交辞令,而是掷地有声的宣言。

就拿能源来说,中国早已建立多元供应体系。俄罗斯虽然是中国最大供油国,但占比控制在20%上下的合理水平;在金融层面,中俄能源交易65%都使用人民币结算,避开了美元体系;更关键的是,中国握有技术反制手段——向俄罗斯输出页岩油开采技术,帮助开发储量高达80亿吨的难采油田。

更何况,对于美方发起的贸易战,中方已有精准反制能力。比如,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中国对美国原油、液化天然气、大豆加税,导致美国液化天然气出口商连续40天零订单,农业州的大豆也出现滞销。在这种情况下,500%的关税如果落地,那么最先受到冲击的只会是美国自己。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印度也在“被威胁”范围内,美国与印度在对抗中国问题上结盟加深,在俄乌问题上也基本保持默契。但格雷厄姆一纸法案,让印度也被划入“惩罚对象”范围。500%的关税如果落地,对印度制造业的打击将不言而喻。分析来看,格雷厄姆把中印放在了一起“对付”,针对的还是俄罗斯。

特朗普还没到北京,美方先对华“下战书”,印度也成为被惩罚对象

由此可见,特朗普此次点头的“提案”,看起来更像是一种讨价还价的工具,而非真正要落实的政策,他或许并不打算真的向中印“开刀”,而是想借此作为谈判的筹码,来换取更有利的贸易条件、同时敲打俄罗斯,来一次“一石三鸟”。但历史已经多次证明,威胁与制裁解决不了问题,反而容易将局势推向不可控的局面,而这显然是特朗普政府不愿意看到的。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