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丁宁这个名字,可能很多人还有印象。2013年,她以668分的高考成绩拿下辽宁省文科状元,香港大学直接抛出72万全额奖学金的橄榄枝,这对普通家庭来说可是天上掉馅饼的好事。
可她呢,在港大只待了一个月就退学了,奖学金也不要,跑回老家本溪复读,铁了心要考北大。2014年,她又以666分再次当上文科状元,进了北大中文系。如今十年过去,她过得咋样了?值不值得当年那么折腾?
刘丁宁出生在辽宁本溪,家里不算大富大贵,但也不差。爸妈都是大学毕业的,父亲在政府部门当公务员,母亲干保险这行,家里氛围挺有文化味儿。听她爸刘兵后来说,小时候家里吃饭聊天,不是聊《论语》里的道理,就是念叨几句唐诗宋词。刘丁宁打小就听她爸讲《桃花源记》,那时候她就觉得,中华文化这东西有种特别的魅力,长大后想好好钻研。
小学和初中的时候,刘丁宁就挺出挑。她作文写得特好,老师经常把她的文章当范文念给大家听,里面老透着对古诗词和传统文化的喜欢。到了本溪市高级中学,那可是当地有名的重点高中,学生个个都铆足了劲儿学。刘丁宁硬是在这群人里杀出重围,2013年高考考了658分,加上10分加分,总分668,直接成了辽宁文科状元。那会儿,各大高校都盯着她,招生电话一个接一个。
高考完,摆在刘丁宁面前的路不少。北大、清华这些顶尖学校都想要她,但香港大学直接开了个72万全额奖学金的条件,这可不是小数目。普通家庭,谁看了不心动?她爸妈也劝她,港大是国际化的大学,出去见见世面,家里还能省下一大笔钱。刘丁宁琢磨了半天,最后点了头,2013年9月就去了香港。
可到了港大,她发现事情跟想象的差太远。港大的中文系课程,很多是用粤语讲的,偶尔还夹点英语讲讲西方文学理论。刘丁宁东北人,普通话说得溜,粤语压根儿听不懂,上课经常懵圈,关键内容都抓不住。教学方式也偏西式,跟她之前的高中完全不是一回事。她还跟同学不太合得来,大家来自五湖四海,文化背景、生活习惯都不一样,她总觉得自己融入不了,一个人孤零零的。
就这么过了一个月,刘丁宁坐不住了。她觉得自己来港大是为了学中文,可这环境让她离梦想越来越远。她跟爸妈打了电话,说想退学回本溪复读,目标是北大中文系。她爸妈一开始劝她再坚持坚持,可看她态度坚决,也就同意了。72万奖学金就这么不要了,她收拾行李回了老家。
刘丁宁退学的消息传出去,网上一下子炸了锅。有人夸她有种,说她敢为梦想放弃几十万,够硬气;也有人骂她,觉得她占着港大的名额又不要,太浪费,还挤了别人的机会。那段时间,外界的说法啥样儿的都有,刘丁宁压力山大。她爸刘兵后来回忆,说那会儿他每天接送她上下学,就怕她被舆论整崩溃了。
复读这一年,刘丁宁真是拼了命。每天早上六点起,晚上十一二点睡,书桌上全是复习资料。她目标很清楚,就是北大中文系,别的都不看在眼里。2014年高考成绩出来,她考了666分,又一次拿下辽宁文科状元,总算如愿进了北大。这成绩虽然比前一年低了两分,但能复读一年还当状元,这实力没得说。
进了北大,刘丁宁总算能好好学她喜欢的国学了。中文系的氛围跟她想的一样,到处都是书香味儿,课上讲的全是她感兴趣的古文、诗词。可大学也不是天天都顺心。她加入了学校的戏曲社团,想把小时候的爱好捡起来,结果却碰了钉子。有一次排练,几个同学对她冷嘲热讽,甚至还威胁说要报警。她心里挺不是滋味,但也没多声张,自己默默调整状态。
学业上,刘丁宁倒是没让人失望。本科四年她学得很扎实,毕业时还拿到了免试研究生的资格。读研的时候,她跟着导师做古典文学研究,写了好几篇论文,圈里人都说她有潜力。2020年硕士毕业,她没选择继续读博,而是决定出去工作。
硕士毕业后,刘丁宁去了杭州,进了教育行业。她觉得自己喜欢传统文化,教育这行能让她把这份热爱传下去。现在她在杭州一家机构教书,平时生活挺低调,除了工作,还喜欢搞点音乐、画画、戏曲这些兴趣。她在2023年接受采访的时候说过一句挺实在的话:“我想去掉所有标签,找到真正的自己。”听起来,她对自己现在的生活挺满意。
这十年过去,刘丁宁觉得自己没选错路。当年放弃港大,很多人觉得她疯了,可她硬是靠自己的坚持走到了今天。她现在不追名逐利,就想踏踏实实做点有意义的事,把传统文化教给更多人。
刘丁宁的故事当年炒得挺热,社会上反响两极分化。支持她的人觉得,这姑娘有骨气,为了梦想啥都能放下,不随大流;反对的人说,她复读占了别人上大学的机会,72万奖学金说不要就不要,太任性。吵来吵去,其实反映了个大问题:教育这东西,到底是为啥?
有专家,比如教育学者熊丙奇,就拿刘丁宁这事举例子,说现在的高考和大学录取制度太死板了。一考定终身,学生没啥选择余地。他建议以后可以搞自由申请或者转学制度,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调整方向,别像刘丁宁这样只能退学复读那么极端。
再说大点,刘丁宁的选择还让人想到教育公平的事儿。现在好学校、好资源都集中在少数地方,很多人挤破头都进不去。刘丁宁能复读再考北大,靠的是她自己的实力和家庭支持,可不是每个人都有这条件。她的故事让人觉得,教育不光是考试分数,还得看能不能帮人找到自己的路。
刘丁宁这十年,算是个挺真实的励志故事。她从本溪到香港,又从香港回本溪,最后到北京、杭州,一步步走来,全凭一股子对自己梦想的坚持。她选的路不一定每个人都理解,但她证明了,只要认准了方向,肯下功夫,人生还真没啥标准答案。
现在她在杭州过得平静又充实,用教育这行延续着对传统文化的爱。她的经历告诉咱们,教育不只是为了考高分、拿文凭,更得让人活得明白,找到自己想干的事儿。她这故事,也让咱想想,社会上的教育资源咋分才公平,咋样才能让更多人有机会追自己的梦。
刘丁宁这人,没啥光环,也没啥传奇,就是个普通女孩,靠着自己的选择和努力,活出了点不一样。她如今的样子,挺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