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柳叶刀》上发了王建安院士团队的研究,他们用AI算冠脉流量,再结合影像看,最后发现对普通的冠脉病变患者,能少放不少支架。

具体说就是少了一成多吧,而且患者恢复得还和以前一样好,之前听人说过有些患者支架放多了,现在才明白,不是医生想多放,是以前没精准的判断方法。

王建安院士之前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也说过,冠脉流量测定这事,全世界的医生都头疼,现在AI算是帮上大忙了。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除了在支架植入判断上帮上忙,AI在手术效率这块也没闲着,波士顿科学有个叫AVVIGO+的系统,今年进博会要第一次展出。

这个系统能帮医生看冠脉里的情况,比如堵了多少、窄了多少,而且是美国FDA批的第一个带AI功能的血管内超声系统。

听说用它做手术,时间能省不少,平均一台能少花一二十分钟,这样医院的导管室一天还能多做一台手术。

另外他们还有个植入式的心脏监护仪,能把数据传到云端,云端那个平台用了好几个深度学习模型,处理数据特别快,至今已经帮了全球十多万患者了。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AI当“助手”:医生做手术、判断支架都靠它
不光医院里的大设备靠AI,咱们日常戴的手表现在也能管心脏健康了,苹果2015年就出了带心率传感器的手表,2018年又加了心电图功能,能看房颤。

到了2025年9月,部分型号还能预警高血压,这可是美国FDA批的,国内的华为也没落下,他们的手表也能分析心电图,提醒用户是不是有房颤。

手表能测个心率就不错了,后来发现现在连房颤、高血压都能预警,这AI真是把健康监测弄成“随身带”的了。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AI想在心血管医疗里大展拳脚,首先得有足够的数据,中国有3亿多心血管患者,而且这病导致的死亡占比快到一半了,是头号健康杀手,很多中老年患者不止有心血管病,还可能得带状疱疹。

上海长征医院的梁春主任说,心血管患者得了带状疱疹,疼得更厉害,而且短期内心梗、中风的风险都会涨不少。

需求这么大,AI本应派上大用场,可它现在有点“巧妇难为无米之炊”,AI也怕“没饭吃”:缺数据成了大难题
和黄医药的唐飞总在论坛上说,AI是医药行业的方向,但喂给它的数据太少了,这是最大的麻烦。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当然也不是一点进展没有,比如在药物警戒这块,他们用AI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的邮件,以前要两个员工忙半天,现在十分钟就能搞定,准确率还能到九成。

可到了药物和器械研发上,AI就没那么顺了,因为研发需要的临床数据、注册数据质量要求高,而且国内的药企和器械公司也就这十年才发展起来,攒下的数据比跨国公司少多了。

更头疼的是数据孤岛的问题大公司好不容易采来的数据,都想自己用,不想共享。

每家公司都把自己的数据当宝贝,不想拿出来共享,可AI训练需要大量数据啊,单靠一家的这点数据,根本练不出好用的模型。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唐飞总就说,希望能有第三方平台,搞个联邦计算的架构,这样既能保证数据隐私,又能让大家一起训练AI模型,不然单靠一家,很难有大突破。

虽然现在缺数据,但AI在心血管医疗的未来,其实已经能看到点样子了,有个跨国医疗器械公司,一年营收超千亿,研发投入就有120亿,这里面六成多都用在软件、数字化和AI上,比硬件投入还多。

他们招人也更倾向于有AI背景的,重点不是怎么把硬件参数提上去,而是怎么用AI让医生操作更简单。

现在的CT设备,排数到128、256之后,再往上加,对医院和患者来说,实在没多大差别了,所以AI才是未来的关键。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AI还能帮医生省不少事,心内科医生每天要读好多影像和报告,里面有很多没用的信息。

梁春主任说,AI就算不能直接诊断,把那些垃圾信息删掉,只给医生看有用的阳性信息,也能提高不少效率。

王建安院士团队还把AI用在心脏瓣膜置换手术上,术前先在电脑上模拟,看看怎么植入、放多深,这样到了手术台上就不用试了。

术后再用可穿戴的AI设备随访,有危险信号能及时发现,现在65%的患者术后第二天下午就能出院,比以前快多了。

王建安院士还有个长远的想法,他想把AI用到所有血管相关的地方,从脑血管到心脏再到周围血管,让AI参与疾病预防、轻微干预,还有器械和药物的个性化匹配。

3亿患者福音?AI让心脏手术提速,出院变快!

这个目标可能要好几代人才能实现,但现在已经有公司在试了,比如有的平台会结合用户的基因、生活习惯和可穿戴设备数据,给心血管患者定制预防方案,比如怎么运动、怎么吃,这样能降低发病风险。

从少放支架到手术提速,再到手表预警,AI已经在心血管医疗里帮了不少忙。

虽然现在缺数据这个坎还没过去,但照着这个趋势,以后AI肯定能让更多心血管患者受益。

说不定再过十年,咱们提到心血管医疗,首先想到的就是AI这个“好帮手”,到时候不管是诊断、手术还是日常监测,都会比现在更方便、更精准。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