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飞机落地那一刻,日本人都懵了。
不是说看见苏联战机吓到了,而是压根没料到,这玩意儿会飞到自己民用机场来,还带着飞行员。
那天北海道天气特别清,函馆机场突然响起警报,一架不属于任何航线的高速目标闯了进来。
等这架苏联的米格-25战斗机轰隆一声扎在跑道上,谁都没想到,一桩冷战时期最离奇的叛逃案,就这么硬生生地落地了。
那个操纵飞机的苏联飞行员,叫维克托·别连科。
他没穿什么奇装异服,也没喊口号,只是下飞机后朝天开了一枪,举手投降,说自己要去美国。
当时,日本机场的安保人员已经吓得说不出话来,赶紧通知东京。
几小时后,消息传到华盛顿,美国人差点没笑出声——他们盯了多年的米格-25,居然自己飞过来了。
说这事之前,得先说说别连科这个人。
他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叛徒”,也不是外界想象的那种间谍。
他出身不高,家庭挺乱,小时候爸妈离了婚,跟着奶奶长大。
后来他爸再婚,他成了继子,继母的态度就没好过,父亲也不怎么管他。
时间久了,他性格变得孤僻,也不太信人。
唯一能让他感到安心的,就是开飞机。
他确实飞得好。
从空军学校一路上来,干过教官,也飞过不少型号的战机。
等他29岁那年,被选中驾驶当时苏联最保密的战斗机——米格-25。
这款飞机在苏联是顶尖的存在,速度快、防空能力强,从苏联高层到军工系统都视若珍宝。
美国对这款飞机的性能一直是猜来猜去,既怕又恨,恨不得拆开看看里面藏了多少秘密。
可别连科的生活并不顺。
他娶了个军官的女儿,双方都挺有性子,结婚没几年就天天吵。
家里不安生,单位又压抑,他喝酒成了常态。
有一次喝多了,直接当众骂了上级,后来被送去做精神评估。
虽然没被开除,但人缘彻底坏了。
他越来越觉得,这地方留不下去了。
而那时候,苏联的日子也不好过。
经济开始下滑,西方国家各种制裁,美国那边宣传得天花乱坠,说自己是“自由世界”,还鼓吹苏联快完了。
这种言论他在广播里听多了,心里也开始动摇。
他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憋了很久。
最后,他决定脱离这个让他喘不过气的体制,带着一架米格-25,直接飞向敌对阵营。
1976年秋天,他抓住一次训练机会,给飞机加满了油,带着手枪,说是例行飞行,结果一路向东,冲出了边境线。
为了避开苏联的雷达,他贴着海面飞,几乎快擦着浪尖。
对他来说,这是一次没有回头路的飞行。
他降落在日本民用机场,不是因为信任日本,只是因为那是离美国最近的地方。
美国方面很快就接手了他。
中情局的人亲自带他走的,安排非常隐秘。
与此同时,米格-25也被美方专家拆了个干净。
从发动机到雷达系统,从座舱到导弹挂架,凡是能拆的全拆,连螺丝也不放过。
美国人心里那个高兴,难以形容。
研究完之后,他们对外宣布:“这架飞机虽然快,但技术并不先进。”可话是这么说,他们研究得可一点没含糊。
苏联那边气炸了。
他们花了上万工程师十几年的努力,结果被一个人拱手送了出去。
这不仅是军事上的大损失,更是脸面上的羞辱。
两个月后,日本勉强同意把飞机“还”回去,但条件是苏联出运费。
苏联没办法,只能花钱把飞机接回来。
当那30个集装箱运到港口时,里面的东西早就不是飞机了,而是一堆被拆得不能再拆的零件。
别连科留在了美国。
他换了名字,做了整容,试图融入新生活。
他组建了家庭,接受了媒体采访,还出了一本书。
但他始终活得不安稳。
虽然美国给了他自由和金钱,但他始终提防着苏联的报复。
他住在加州的一个小镇上,很少跟外界联系。
有邻居说,他晚上经常一个人坐在门廊抽烟,盯着远处一动不动。
后来他离了婚,一个人过。
有人说他后悔了,有人说他终于自由了。
他没正面回应过这些话,只是偶尔说:“我飞得很高,但也摔过最狠的一跤。”
他逃出来是为了自由,但自由并不总是答案。
他背后的那些工程师、那些军工厂、那些保密条款,全都因为他的选择而暴露。
他不是一个间谍,也不是一个英雄,他只是一个飞行员,一个想逃离命运的人。
参考资料:
CIA Declassified Files on Viktor Belenko, National Security Archive.
”MiG Pilot: The Final Escape of Lt. Belenko”, by John Barron.
中央档案馆收录的苏联空军文件(1970年代)
日本函馆机场1976年新闻档案翻译整理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并非时政社会类新闻报道,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