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为何说国防工业成俄经济硬核引擎
8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文|孙玉良
普京的话向来掷地有声,尤其是谈到军队和战争的时候。近日他在莫斯科对杜马各党派领导人放话,说俄罗斯的国防开支没有打水漂,钱砸下去,军工产业和军队已经发生了质变。注意,这不是那种“未来一定会”的空头承诺,而是普京宣称已经“看见的现实”。对俄罗斯来说,这种语气既是对内安抚,也是对外警告。
过去三年,俄罗斯经济的关键词叫“战时”。国防工业成了牵引车,把钢铁、能源、化工、电子一股脑拉上链条,工厂昼夜不停,子弹、坦克、导弹接力下线。普京说“没有白花”,这不仅仅指武器源源不断送往前线,更意味着国防工业重新定位成俄罗斯经济的硬核引擎。战场需求迫使俄罗斯升级,普京的意思很直白:这场消耗战逼出来了一个新面貌的军队。
然而数字背后不是轻松的故事。国防部部长别洛乌索夫才在八月底强调过,今年军费“优化”了,以减轻经济压力。简单点说,就是花的钱太多,不得不挤出一点平衡。再往前看,今年六月普京还亲口说过,计划削减国防开支,要“合理化”,要根据特别军事行动的阶段来算账。现在又说支出增加,还要履行社会义务,听起来像在走钢丝。要保前线火力,又要给民众工资养老金,俄罗斯财政被拉成了弓。
但弓拉得越紧,发出的箭就越有力量。对普京来说,军费从来不是负担,而是投资。苏联时代的超级军工体系在冷战后土崩瓦解,现在正被重新拼起来。不同的是,今天的俄罗斯经济体量远不及苏联,却要承担一场旷日持久的军事对抗。普京摆出的逻辑是:国防支出带动就业、推动技术、保证国家安全,同时还能撑住社会稳定。这听起来像是要把“战争机器”硬生生转化成“经济引擎”。
外界看热闹,觉得俄罗斯像在“透支”。但对克里姆林宫来说,这是再清楚不过的算术题:如果军队垮了,经济也就没戏了。保住军力就是保住国家。只要战线还能撑,财政就要为军队让路。说“没打水漂”,其实也是在告诉国内民众,牺牲的消费、紧张的钱袋子,都换来了一支更强的军队。
这番表态也释放出一种信号——俄罗斯不会停。无论是六月的削减承诺,还是八月的财政平衡,如今都让位于“继续加码”。普京把话挑明了:资源会向军队倾斜,国家会继续前进。这里的“前进”,不是民生优先的发展模式,而是战争优先的延续路线。
对欧洲听众,这话更像威慑。北约国家天天盯着俄罗斯军费,担心它的工业动能是否能撑下去。普京现在说军工发生质变,就是在给对手打心理战。意思是别指望俄罗斯被耗垮,钱花得越多,军队反而越强。尤其是眼下,西方援助乌克兰的脚步摇摆不定,普京的表态就是要在这一刻加大心理压力。
俄罗斯社会是否买账,这是另一回事。毕竟民众的感受不在宏大叙事里,而在物价、医疗、养老金。普京说“履行社会义务”,就是在暗示不会让老百姓完全为军费买单。可这承诺能兑现多少,很难说。战火未熄,军费必然继续占据大头,所谓“质变”对普通家庭意味着什么,还需要时间来检验。
普京的讲话带着熟悉的味道:自信、坚决,又带着一丝挑战意味。他知道,这个国家要走下去,就必须说服人民相信钱花得值。至于值不值,战场会给答案,时间会给答案,而俄罗斯民众会在漫长的日子里亲身感受。
普京把军费描述成“没有打水漂”的筹码,就像是在向世界展示一张新牌:俄罗斯准备好了,不只是现在的战斗,还有未来更漫长的角力。下一步会走到哪里,没有人能下定论,但有一点可以确定,俄罗斯不会在军费这条路上轻易回头。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