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想到,咱老百姓挂在嘴边那句“补肾壮阳”,其实可能走错了方向。你是不是也总听人说,年纪大了就该多补肾?腰酸腿软就是肾虚?可你知道吗,从中医五行角度来看,肾这个“水”,是离不开肺这个“金”的。一句“金不生水”,就点破了不少人补肾无效的根源。肾虚的根儿,也许就藏在肺里头。
有人年年吃枸杞、喝鹿茸汤,结果补了半天,肾还是虚,气还是短,精力还是跟不上,问题出在哪儿?往下看你就明白了。
中医讲“金生水”,金是肺,水是肾,肺气一虚,肾就像断了水源的河,怎么补都白搭。所以与其年年砸钱补肾,不如先把肺气养得足足的。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背后到底藏着啥门道。
咱先说说这几年一个特别扎心的变化:不少中老年人动不动就喘不上气,上几层楼要歇两回,感冒一犯就拖成慢性支气管炎。可你问他,他还在坚持“补肾”,吃了好几年的冬虫夏草,连桂圆红枣都泡成茶了,就是不见好。
这事要是搁老中医眼里看,十有八九是肺气虚,把肾给拖垮了。肺是主气的,肺一虚,气就虚,气一虚,肾也跟着受牵连。这就像你水泵坏了,哪怕水缸再大,也抽不出水来。
你看哈,肺是咱体内“炼气”的第一站,是“上源”,而肾是“储气”的仓库,是“下源”。上下不通,单补下源,可不就是白忙活?
中医讲“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肺气不足,肾气就跟着瘪了。老一辈人常说“先补气,后补肾”,这话真不是随口说的,是经验堆出来的。
那肺气虚到底是个啥状态?你要是经常觉得呼吸浅、没劲、声音低、懒得说话,动不动就感冒,还老咳嗽,那多半就是肺气虚在作怪。肺气一弱,免疫力就跟着掉,外邪一来就中招,身体越来越虚,肾也就被拖下水了。
你再看,现在不少老年人一查体,肺功能居然比实际年龄还老十岁!这不是吓人,是现实。国家卫健委2019年的一项调查显示,我国40岁以上人群中,慢阻肺的患病率高达13.7%,而这个数字每年都在涨。
肺气虚,不光让你喘不上气,还会让你整个人都“提不起劲儿”。为啥很多人年纪一大就觉得“人老心先老、身子跟不上”?其实就是肺气不够用。肺是“气门”,气不通,整个机体运行都像熄火的车,哪还能指望肾去“发马力”?
所以那些真正调理得好的老年人,往往不是一味吃补药,而是先把肺气调顺了。肺气一通,呼吸顺了,气血流畅了,肾气自然就跟着旺起来。这才是“先通后补”的道理。
那为啥肺气会先虚呢?这就得从生活习惯说起了。你想啊,天天屋里空调吹着,门窗紧闭,空气流通差;加上空气污染、吸烟、情绪压抑,肺这口气能不堵得慌?
特别是情绪,很多人都忽略了。中医讲肺主悲伤,你老闷着、郁着、压抑着,肺气就容易“收敛过度”,气不畅,时间一长就虚了。你看有些人,受了大刺激之后突然得肺病,这不是巧合,是有根的。
再有就是饮食。现在人吃得太“湿”太“寒”,贪凉、喝冷饮、吃冰品,肺最怕的就是凉,寒气入肺,气就不动,肺气一滞,肾气就受牵连。这时候你再补肾,无异于“挖井灌水”,费力不讨好。
那咱要怎么补这肺气呢?可不是只靠吃补药。最关键的是“养”,不是“补”。养肺气,讲的是调呼吸、调情绪、调作息。
首先就是呼吸。现在不少人呼吸又浅又急,跟喘似的。你试试,每天早上起来,站在窗前,缓缓深呼吸三五分钟,吸气时想象把清气吸到丹田,呼气时把浊气吐出去。这叫“纳气归肾”,也是许多养生高手的秘诀。
再一个就是走路,尤其是清晨空气好的时候。肺主皮毛,走路能带动肺气运行,全身气血就通了。别小看这点运动,每天坚持三十分钟,比吃啥补药都强。
情绪也得调。你可以不笑,但千万别老叹气,叹气是肺气外泄的表现,老叹气等于把肺气“叹”没了。多和亲友聊聊天,别把话闷在心里,肺气才容易升发。
饮食上也有讲究。咱老祖宗讲“白色入肺”,像百合、银耳、山药、梨这些,都是润肺的好东西。平时煮个百合银耳汤,既养肺又不上火,比天天喝保健酒强多了。
说到底肺是咱身体的“气门”,把这门守好了,气才进得来,肾才守得住。你老觉得肾虚、腰酸、夜尿多、头发白,其实是肺不给力。这时候你拼命补肾,不如静下心来养好肺气。
这事儿在中医圈早就有共识了。很多经典医书都讲“培土生金、金生水”,这里的“金生水”,说的正是肺生肾。肺一旺,水就足,肾自然就有底气,哪用得着天天补?
那些真正懂养生的老中医,冬天不急着补肾,反而秋天就开始润肺。因为秋天属金,正是“补肺养藏”的时候。肺气足了,冬天肾就稳了。这就是“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真义。
所以别再盯着补肾那些药材了,先把肺气调顺,才是根本。特别是上了年纪的咱老百姓,与其年年花大钱买补品,不如天天花点心思养好这口气。
说到底肾是藏精的库,肺是输送的泵。你库里没水,泵挺强也白搭;你泵坏了,库再大也是空。二者得相辅相成,才有真正的健康。
咱身边不少人,年纪轻轻就“肾虚”,追根溯源,十之八九是肺气早早亏了。现在的空气、生活节奏、情绪压力,对肺的伤害太大了,而大家又忽视了肺的调养。这才是“金不生水”的现实写照。
补肾千回,不如一次好好补肺气。这话听起来像玩笑,可琢磨起来,全是理儿。咱养生,得顺着五行走,才不费劲。
别再一门心思盯着肾了,学会从源头调起,才是活得久、活得好、活得有劲的正道。
参考文献:
[1]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现状[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2020,43(5):357-362.
[2]张大宁.中医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23:121-125.
[3]李可.扶阳讲记[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8:89-92.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