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什么是“基孔肯雅热”?
很多人从来没听说过这个病。
这是一种1952年在坦桑尼亚发现的疾病,是由病毒感染导致的。“基孔肯雅”(chikungunya)在当地语言里是“疼得连身体都弯过去”的意思,疾病名词也在描述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关节剧痛。
历年的统计里,死亡率是千分之一,今天并没有治疗这种病的特效药,绝大多数人只靠自体免疫,就可以在一周左右痊愈,并且感染一次后终身免疫。当然,如果在发达地区统计的话,死亡率会至少下降一个数量级。
所以,它并不比流感更危险,但症状却比流感难受得多,会出现高热、皮疹,主要是全身大关节往往会持续疼3、4天左右,比如手腕、脚踝、肩部、肘部、膝盖。有极个别案例,虽然病毒已经清除了,但是疼痛甚至会维持好几个月到几年。
基孔肯雅热曾经在2010年9月在中国出现过一次社区爆发,那次一共有253个病例,相比这次要低了一个数量级。
在南亚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2025年7月也出现了一波大爆发,合计病例3.3万人,是自2017年以来最大的一波。
法国从今年5月起也出现了800个病例,这是之前从没有过的。
02
需要担心的不止基孔肯雅热
很多人听到这里可能觉得,基孔肯雅热大爆发迫在眉睫了,但实际上,大概率不会很严重。
首先是,因为它感染一次终身免疫,所以通常来说,当一个地区有1/3的人口感染过后,病毒的传播就会彻底终止。
其次是,病毒不是人传人,而是需要蚊子做中间媒介,所以传播系数远没有新冠病毒那么高。
这两个因素加在一起,基孔肯雅热注定无法掀起太大的波澜。但为什么咱们节目还要兴师动众地用一期来专门说它呢?
因为今后很可能出现的大趋势是这样的:基孔肯雅热一波、寨卡病毒一波、登革热一波、黄热病一波、裂谷热一波、西尼罗河热一波、疟疾一波、日本脑炎一波——是这样的模式,每种都不致命,但轮番上阵也都够喝一壶的。
就是那些曾经只在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拉美和南亚热带地区,由蚊子传播的流行病,今后会开始在全世界温带和寒带的大城市爆发。
03
蚊子导致的流行病,为何愈演愈烈?
为什么会这样?
因为全球变暖之后,平均温度整体上升,高温的空气也能携带更多的水分,温暖潮湿的面积会比30年前更大、更广。于是那些蚊子也可以在从前更寒冷的地区生活了,流行病开始四处乱窜。
之前很多人还问过我,是不是温度持续上升到40℃以上,蚊子也能被热死?
答案是,如果真的是中东那样,地表温度持续两周以上40℃,那这个区域的蚊子就算不死光,也都是元气大伤。
但全球温度上升后,曾经的边缘位置外扩带来的面积增量更广,而且高温高湿的时间在一年里维持得更久,这些因素都是有利于蚊子产下更多卵的。
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寨卡、黄热病的主要蚊子种类。
它们的卵可以耐受8℃的低温,在温度较低时,卵发育停滞,等到温度上升到20℃后开启发育。
过去20年里,欧洲10℃等温线已经平均向北推进了240公里。上世纪90年代之前,在法国很少见到白纹伊蚊,巴黎更是一只也没有,但现在这种蚊子已经定居在巴黎的北郊了。
白纹伊蚊就是我们俗称的“花蚊子”,从前在北京也是几乎看不到的,而最近十年,北京的花蚊子也多了起来。
另外蚊子从卵发育到成虫,处于不同温度中,速度是不一样的。20℃时需要19天,25℃时需要11天,30℃时需要7天,35℃时需要5天。尽管高于35℃后,卵发育为成虫的死亡率也开始明显提高,但今天全球温带夏季平均气温显然还没有35℃那么高,大约是在20℃-28℃这个区间。
而最近30年来,全球陆地平均气温大约增加了1℃,这种温升促使蚊子卵更快成熟,再叠加上凉爽的秋季更晚地到来,相比过去,已经可以让夏季多产出一代蚊子了。
不要小看这1℃的温升,它已经让白纹伊蚊们更早出动,更晚蛰伏,并且把它们的活动地带从北纬44°抬升到北纬49°。
最近十年里,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的本地传播,在法国、意大利、克罗地亚已经形成了常态,当地疾控中心已经习惯于每年5月开始疫情监控。
变暖的大趋势还在加剧中,再过20-30年,全球陆地平均温度会比2025年再提升1℃,这是大概率事件。
而今天看这篇文章的你我,在那时大都还健在,那时的蚊子会遍布得更广。欧洲70%的陆地,包括大部分不列颠群岛、芬兰和瑞典南部、波罗的海沿岸都将成为白纹伊蚊和埃及伊蚊的活动区域。
当温度再提升1℃,蚊子导致的流行病,全球传播窗口会再多覆盖47亿人。白纹伊蚊在南欧全年活跃期会达到11个月。到时候全球只有赤道低地地区,因为温度升得太高,才会有蚊子数量和活跃期缩减的状况,不过到时候,那些区域的人肯定会比蚊子更早地逃到更凉爽的区域。
04
如何科学防蚊?
全球相当多国家都会在未来20-30年里面临着,从前严格属于热带的蚊媒疾病,出现在本国的温带甚至寒带。我们真的应对好这样的突变了吗?
从我们今天的日常生活看,一线城市顶多有1/3的人对“如何有效防蚊”有正确的常识。
不信我们可以翻翻那些电商网站,那些号称不含DEET的防蚊液,依然是不少孩子家长的首选,这完全是180°的反科学操作。
今天有3种非常有效的防蚊成分,DEET(避蚊胺)、Icaridin(埃卡瑞丁)、IR3535(驱蚊酯)。
对于液体形态的防蚊产品来说,要达到基础防蚊效果(也就是至少5-6小时),对DEET来说,至少应该有30%的浓度。因为10%的浓度,仅能提供2小时防蚊时间。
而今天我们在电商平台看到的那些大品牌花露水里,即便添加了DEET,浓度也常常是极为可怜的3%-6%。
对于Icaridin和IR3535这两种成分来说,基础防蚊浓度应该达到15%。
那3种有效的防蚊成分,在国内最早是从驴友圈、徒步圈里发展起来的。因为在深山老林里,蚊子可不在乎你愚昧不愚昧,它们只在乎自己吃饱没吃饱。
凡是那些相信了植物草本精华不含DEET的人,在被叮成“烂茄子”后,都会乖乖地选择30%以上乳膏型的DEET。
因为乳膏形态可以大大缓解成分的挥发,身体泡水或者大汗淋淋,DEET也不容易被冲掉。所以,同样是30%浓度,乳膏型甚至可以提供10小时以上的防护。
但乳膏型的弊端在于质地黏腻,就像浑身涂了胶水一样,如果涂完后再穿衣服,衣服内侧都更容易粘挂在皮肤上,那种感觉和出了一身黏汗差不多,很多人不太习惯。
于是也有人把乳膏涂在最外层的衣物上,效果也照样发挥,只不过内层皮肤还要涂一层液体的DEET,达到双层防护的效果。
酒精和水基的防蚊液就是家里常见的款式。
如果是孩子白天外出活动,就要首选30%浓度以上的DEET,它至少能提供5个小时的防蚊效果。
而同样浓度的DEET,如果是睡前给孩子涂的,那几乎可以整晚8-9个小时都没问题。因为能不能防蚊,就看皮肤上还残留了多少DEET,如果孩子都已经睡着了,出汗是不会多的,也不会冲走DEET。
另外,很多人以为蚊子是到了晚上才出来,所以白天不涂防蚊液。
实际上,不同蚊子的活动时间是不一样的。
伊蚊基本是白天活动,尤其是清晨和黄昏最活跃。中间不活跃主要是因为太晒了,它们也和我们一样害怕高温,我们在夏天的中午和下午一般也不出门。
伊蚊和人类生活在一起,起居的时间都高度一致。
只要你家有持续的积水,比如盛放碗筷的塑料盒子下面不是有个沥水槽嘛,这里的几毫升水就已经足够伊蚊产卵用了。还有浴室里某个凹陷处的积水,那都是产卵的好地方。
产下卵后只需要6-7天就会变成会飞的蚊子,哪怕那个水窝里暂时没有水,卵也只是会暂时休眠,等下次水来了会继续发育。
很多人觉得,自己家住30层的高层,门窗和电梯也已经很难进蚊子了,为什么家里好像总是持续地飞出蚊子咬人呢?
那你查查吧,家里一定有存水。
伊蚊吸血是间歇性的,十几分钟吃一次都可以。而另外2种蚊子,按蚊和库蚊都是在黄昏和夜间活动。
所以,想预防今后越来越严重的蚊媒疾病,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灭蚊,把家中水槽喷洒上杀虫剂,做好个人防护。
今后还有一个大趋势,就是那些科学有效的防蚊设施、药物、工具将是需求增长点。用基因改造过的蚊子,把“不孕不育症”传给其他蚊子,也是一种生物武器。
但是演化思想也提示我们,吸血的蚊子全部在短期灭绝也不一定是好事,因为蚊媒的病原体也许会被挤压出从此不再依赖蚊子传播的属性。
比如通过呼吸道传播,那反而更危险。这些风险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因为全球过快的温升本就是我们改造出来的一个大环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