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填报志愿时,看到“中国地质大学”,然后陷入深思:“这学校到底在哪儿?是北京还是武汉?”别急,这不是你眼花,也不是学校搞“分身术”——真相是,这两个地名一模一样的大学,真的分别存在于北京和武汉,而且,它们都是211工程大学

今天就来扒一扒这对名字“复制粘贴”的双胞胎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看看它们到底是什么来头,为啥名字“一字不差”。

校名“一字不差”的2所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都是211

80年代初学校教学区广场及楼群

故事要从新中国刚成立的1952年说起。那时国家对高等教育来了一次“换血式”调整,把原本分散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唐山交通大学等多所高校的地质学系合并,组建了一所全新的“北京地质学院”。这不是个普通学院,它可是“八大学院”之一,专门培养国家急需的地质人才,地位高得离谱。

这所学院的地质实力有多强?这么说吧,就连地质学泰斗李四光都对它爱得深沉,亲切地称它为“土地公公”和“土地婆婆”。你看这称呼,简直带着一股“地球亲人”的既视感。这也说明它在地质界的江湖地位:地球的事儿,它都懂!

校名“一字不差”的2所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都是211

1985年12月,武汉地质学院校门

可是,命运总喜欢搞点“剧情反转”。到了上世纪70年代,受当时国内复杂局势影响,北京的很多高校被“请”出京——这一波大迁徙,历史上被称为“京校外迁”。

北京地质学院也在1970年被整体搬到了湖北江陵县,摇身一变成了“湖北地质学院”。但这还没完,五年后它又转战武汉,并更名为“武汉地质学院”。

校名“一字不差”的2所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都是211

但老教授们对北京的那片“风水宝地”念念不忘,感觉像是“拆迁户错过了暴涨的房价”,总感觉心头空落落的。于是,1978年,他们在原北京校址上设立了一个“北京研究生院”,试图让“北漂记忆”重现江湖。

接下来是“合家欢”时刻:1987年,武汉地质学院升级为“中国地质大学”,总部设在武汉,但同时在北京也设有教学点,两地办学,亲如一家。听着是不是有点像大型异地恋?彼此思念,但依然携手共进。

然而,时间久了,连最甜的情侣也有分手的那天。2005年,教育部“拍了拍”中国地质大学,说:你们该分家了。于是,北京、武汉两校正式分道扬镳。从此,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成了两个完全独立的高校,各自发展,互不隶属。

校名“一字不差”的2所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都是211

那为什么名字还是一样?说白了,这块“招牌”谁都不想让:“中国地质大学”这五个字含金量太高,改名等于放弃一块金字招牌。于是,妥协方案来了:在后面加个括号——一个写“(北京)”,一个写“(武汉)”,就像给双胞胎兄弟贴上了姓名贴,方便区分。

别看现在两校已经“分道扬镳”,但你要是真以为它们就此平凡无奇,那你就太低估它们了!这俩地质界的“卷王”不仅是211高校,还同时入选了“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算得上是我国地球科学领域的天花板。

校名“一字不差”的2所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都是211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坐落在首都,背靠“国家科研资源库”,在地球科学、资源勘查、地质工程等领域有着极强的实力。而中国地质大学(武汉)也不甘示弱,凭借武汉这块“学术重镇”的地利人和优势,在地球物理、地质灾害防控、水文地质等方向同样一骑绝尘。

校名“一字不差”的2所大学,一个在武汉,一个在北京,都是211

回望这段从“同根同源”到“各自为王”的发展史,虽然如今它们一个在雾霾时常光顾的北京,一个在夏天能“热哭程序员”的武汉,地理上隔了上千公里,但那段共饮一江水、共写地质梦的历史,依然是它们共同的精神底色。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