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韩剧《暴风圈》因剧中多处恶意抹黑中国形象的内容引发强烈争议,最终导致全网下架、全智贤代言解约的后果。与此同时,山东六旬老人李红星在韩国济州岛勇救三名落水者的事迹温暖了两国网民的心。
一正一反两件事,恰似一面棱镜,折射出当前跨文化传播中的偏见与真相、误解与理解。在文化交流日益频繁的今天,如何摒弃刻板印象、构建真实立体的国家形象,成为值得深思的时代命题。
失真镜头:文化产品不应成为偏见的传声筒
《暴风圈》剧中的诸多细节设计,暴露了创作者对中国的深刻误解与刻意抹黑。黄色五角星红底地毯的符号滥用,将个别反派与中文强行绑定的刻意安排,用阴沉滤镜扭曲香港老街与大连风貌的视觉操纵,本质上是通过符号挪用和场景再造,构建一个符合西方偏见的“他者形象”。这种创作手法并非个例,而是某些影视作品中“东方主义”思维的延续,将中国简化为一个充满威胁的异质存在,用想象代替现实,用偏见取代观察。
艺术创作诚然需要虚构,但虚构不等于胡编乱造,更不应成为传播仇恨与误解的工具。当影视作品将特定国家与“好战”“疯狂”等标签粗暴关联,当文化产品沦为地缘政治偏见的传声筒,不仅违背了艺术创作的初心,更伤害了不同国家人民之间的情感纽带。
《暴风圈》的下架与相关代言的解约,并非简单的市场反应,更是公众对文化霸凌行为的自发抵制,彰显了“用事实说话”的朴素诉求。文化产品作为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载体,应当承担起增进理解的责任,而非制造对立。
跨海救援:普通人的善举构筑真实的民心桥梁
就在《暴风圈》引发的争议尚未平息之际,来自山东枣庄的60岁游客李红星在韩国济州岛上演了惊心动魄的一幕。当地时间9月19日上午,一辆汽车失控冲入海中,三名韩国老人被困车内。正在海边散步的李红星听到巨响后,毫不犹豫跳入海中,与一名韩国货车司机合力将遇险者全部救上岸。“遇到了这个情况,没什么想法,毕竟是人命关天的事。”李红星事后朴实的话语,道出了中华民族见义勇为的传统美德。
这个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救援故事迅速在中韩两国社交媒体引发热议。与剧中刻意营造的对立氛围不同,现实中两国普通人的善意互动从未中断。李红星救人后悄然离开现场的举动,韩国网友“谢谢中国大叔”的真诚留言,构成了一幅远比影视剧情更动人的画面。
这不禁让人想起疫情期间“道不远人、人无异国”的温暖寄语,当时韩国各界向中国捐赠大量防疫物资,而中国在韩国疫情升级后也及时回赠援助。从抗疫互助到海上救援,中韩民间的友好情谊始终在现实土壤中默默生长。
李红星的义举并非孤例,而是中国人友善品格的自然流露。在非洲的维和营地,中国蓝盔战士为当地儿童诊疗送药;在老挝的乡村,中国农业专家手把手传授种植技术;在秘鲁的贫困社区,中秘合作的电力项目点亮万家灯火。这些跨越国界的善举,构成了中国形象最生动的注脚。
和平实践:中国用行动书写大国担当
面对《暴风圈》中“好战国家”的恶意抹黑,事实给出了最有力的反驳。截至2025年,中国累计派出5万余人次维和人员,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执行25项联合国维和任务。在非洲的“魔鬼走廊”,中国维和部队完成了1300万公里的运输任务,排除9800枚地雷,让200万亩土地重归耕种,为20万人次提供医疗救助,其中60%是儿童。这些数字背后,是中国军队为世界和平作出的实实在在贡献,创造了维和史上最低的平民伤亡率,让“中国蓝盔”成为战乱地区的“安全符号”。
真实的中国形象,既不是某些影视作品刻意抹黑的“妖魔化”图景,也不是完美无缺的“理想化”存在,而是一个复杂多元、不断发展的真实中国。这个中国有高楼大厦也有老街巷弄,有发展成就也有成长烦恼,更有像李红星这样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普通人。
认识真实的中国,需要放下偏见的滤镜,睁开观察的眼睛,伸出交流的双手。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