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国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根据媒体7月13日报道,美国国防部副部长科尔比近期的一句断言震动了国际舆论场,这番言论不仅暴露了美国决策层内部日益浓厚的对华战略焦虑,更展现出中美关系在当下所面临的严峻考验。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科尔比所代表的“优先派”主张,正试图将美国有限的战略资源不计后果地集中到“对抗中国”这一焦点上。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中美关系的复杂图谱

中美关系从来不是简单的黑白二分,它更像一幅交织着深色与浅色的复杂织锦。一方面,两国在农业、能源等领域的广泛贸易往来,构建起坚实的经济互补骨架,这是双方利益深度交融的体现。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但另一方面,从南海的波涛到外交领域的摩擦,战略竞争也如影随形,成为中美双边关系不可忽视的底色。

理解这种复杂性,需要认识到世界经济格局正加速向北美、欧盟与亚洲三足鼎立演变,传统的力量对比经受着深刻洗礼。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把握中美关系的演变脉络,关键在于两国相对国力的此消彼长,特别是中国经济的持续崛起,正在改写传统大国关系的剧本。而第三方力量的介入与扰动效应,也时刻牵动着中美互动的敏感神经。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回望历史,中美关系走过了清晰的发展轨迹。1972年尼克松总统历史性的访华,开启了直至1979年建交的艰难破冰与关系正常化的过渡阶段。此后,从1979年到2010年,在中国经济总量尚不及美国一半的“小国”时期,韬光养晦的策略使得双边关系维持了相对平稳的状态。

直到2010年,中国GDP超越日本,标志着正式迈入“大国竞争第一阶段”,开启了加速追赶美国的进程,这一阶段预期将持续到2030年左右中国GDP总量追上美国。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若展望2030年之后,当中国GDP总量超越美国,将进入“大国竞争第二阶段”。

当前,我们正身处“大国竞争”时期,这正是美国近年来不断升级对华遏制政策的深层背景。这种遏制往往伴随着各种形式的“抹黑”与“威胁论”,为其战略提供掩护。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这段复杂的历史,为我们理解当下科尔比等人发出“战争预言”的根源,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参照系。

那么,这种“战争预言”仅仅停留在口头威胁吗?2024年美国智库一场聚焦核冲突的推演,引发了更深层次的担忧。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核推演疑云

2024年8月,一则来自华盛顿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NAS)的推演结果引发轩然大波。该推演宣称,若中美因台湾问题于2032年爆发核冲突,中国将占据“显著优势”。但这场看似渲染“中国核威胁”的推演,其时机与内容均耐人寻味。

耐人寻味的是,《纽约时报》此前曾曝光,美国政府已在2024年3月秘密批准一项重大核战略调整首次将核威慑力量明确对准中国。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方熟练运用“贼喊捉贼”话术,将责任推给所谓中国“核扩张”与“核野心”,全然不顾中美核武库规模存在巨大代差的事实。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对此的回应一针见血,美方炒作“中国核威胁论”,实则是为自身扩张核武库、谋求战略优势寻找借口。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CNAS作为与美国政府关系密切、且受大军火商资助的智库,其推演设定中刻意强调“中国首先使用核武器”,与美国官方“甩锅”逻辑高度一致,意图为美方核战略调整寻找“合理性”。

更值得警惕的是其推演报告中关于核武器使用的表述,它声称低当量核武器已能像“精确制导常规武器”一样使用,“减少附带损伤”。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CNAS的推演在渲染“中国核优势”的同时,无意中暴露了一个尖锐问题,为何一个远隔太平洋的国家,却在中国周边部署如此密集、易受攻击的军事力量,以至于需要反复推演在此使用核武器的可能?

这场推演与其说揭示了未来,不如说暴露了当下美国对华战略中蕴含的巨大风险与思维困境。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国内部分歧

尽管从奥巴马时代起,美国两党总统都高呼战略重心转向中国,但实践起来举步维艰。欧洲、中东的传统盟国义务与全球频发的“新威胁”,持续分散着美国的精力和资源。这种力不从心催生了共和党内部对华战略的分化,科尔比所属的“优先派”便在这种背景下兴起。

“优先派”的核心主张极具针对性,他们希望通过大幅削减美国在亚洲以外地区,尤其是欧洲和中东的军事投入与承诺,将“释放”出的宝贵资源集中用于“应对中国挑战”。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这一思路既不同于主张全面收缩海外存在的“克制派”,也区别于传统共和党鹰派强调的全面对抗。科尔比的观点甚至比推行“美国优先”的特朗普更为激进,后者虽高喊口号,但到了实践中仍倾向于维持多地区参与。

“优先派”的崛起及其主张的资源再分配,深刻反映了美国霸权实力相对衰落背景下的战略焦虑。他们试图通过战略聚焦来维持对华竞争优势,其本质是在全球影响力收缩趋势下的一种挣扎。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但这种以加剧对抗、制造“战争预期”为代价的战略转型,能否真正保障美国的“安全”与“伟大”?答案恐怕充满不确定性。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科尔比的“战争预言”与CNAS的核推演,本质上都是美国对华战略焦虑催生的产物,是“大国竞争”叙事下危险思维的具象化。它们渲染冲突不可避免,却刻意回避一个根本事实:中国的发展是和平力量的增长,追求的是合作共赢。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中美关系已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渲染战争氛围、降低核门槛、强化军事对抗,只会加剧误解,放大风险,让世界更加不安全。真正的“走运”,绝非仅仅避免一场灾难性的战争,而在于双方能否能共同构建基于相互尊重、和平共处、合作共赢的新型大国关系。

超越零和博弈的思维定式,在竞争中探索可控边界,在分歧中寻求合作空间,才是符合两国人民根本利益、确保亚太乃至世界持久和平与繁荣的正道。

美副防长:美若能到2030年代还不与中国“开战”,都算是“走运”

参考资料

不顾一切制华,特朗普政府里的最大吹鼓手就是他 观察者网2025-07-13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