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体感上脱口秀又火了。

话题热度上升,各种名场面破圈。

但同时,争议也随之而来。

一边是山航空乘宣布换装,空姐可自选裤装。

演员嘻哈的脱口秀被夸。

另一边是,脱口秀「元老」李诞被骂到关评,网友呼吁柳岩再上节目

到底是怎么回事?

一档娱乐综艺、喜剧节目,怎么吵成这样?

这背后,或许不只是脱口秀,而是整个喜剧行业所面临的一次集体转型的焦虑。

今天不妨一起来聊聊。

脱口秀不再「单纯好笑」了吗?

鱼叔最近经常刷到这样的贴子:

「怀念脱口秀以前单纯好笑的时候」。

言下之意是,当下的脱口秀,不再「单纯好笑」了。

的确,最近出了不少脱口秀「爆款」。

但比起好笑,更多源于现实议题上的强烈共鸣。

像作为前空姐的脱口秀演员嘻哈,吐槽空姐高空作业却穿着不方便的短裙、易燃的丝袜。

这本身就是很多人关切的问题,之前也一直有网友呼吁大家写建议信要求更改。

这次山航换装,虽不是脱口秀的直接影响,但改变本身就足以让很多人振奋,脱口秀舞台上的发声也被反复肯定。

还有房主任的脱口秀,她作为一个农村女性在婚姻中的遭遇。

和之前自驾出走的苏敏阿姨的故事不谋而合,也让很多人想到自己身边的亲人。

其中悲愤的情绪、幽默的自嘲、重启人生的畅快,才能激起共鸣,赢得满堂彩。

这都让人不禁感慨,脱口秀越来越贴近现实,涉及的现实话题也越来越深。

诚然,早年的脱口秀并非不讲现实,只是大多数还是更偏重「个体经验」。

更像是一些消解苦闷的日常吐槽:

社畜烦恼、相亲尴尬、亲友八卦……

调侃为主,轻盈幽默,服务于精心编排的笑点。

而这几年的脱口秀,明显在题材上走得更远,多了很多尖锐的、群体性的社会话题。

比如残障群体被歧视的困境,和无障碍基础设施不健全的问题;

外卖员被边缘化的生存处境;

家暴;

造黄谣;

女性遭遇的职场歧视与性骚扰;

据称,早年的脱口秀节目上,杨笠就讲过卫生巾相关的段子。

当时被认为不适合播出,被全部剪掉。

但这两年,关于卫生巾羞耻、卫生巾质量安全、卫生巾定价过高问题,已经被讨论过好几轮了。

当然,现在也还是有很多个人经验出发的生活吐槽,讲日常趣事的脱口秀表演。

像杨蒙恩讲自己这两年的生活,刘旸讲自己做近视眼手术的经历。

但至少在舞台上,这类表演明显不再吃香,出圈的内容基本也都是议题性强的。

想必很多人都已经切身感觉到:

脱口秀除了逗人笑外,开始承载更多的价值观念和现实思考。

脱口秀舞台,也从娱乐搞笑节目转型为不断回应社会议题的舆论场。

以前的喜剧都是「单纯好笑」吗?

也正因此,争议随之而来。

很多人吐槽,脱口秀越来越像TED演讲。

质疑这些严肃深刻的内容,已经背离了娱乐大众的初衷。

由此,很多人才表示怀念过去「单纯好笑」的脱口秀,怀念早年没有承载太多意义和价值的段子。

但,这会不会只是怀旧情绪作祟呢?

以前的脱口秀,真的只是「单纯好笑」吗?

鱼叔并不这样认为。

就像上文所说,以前脱口秀演员大都从私人经验出发,观点的社会属性不强,但也绝非是没有观点的「单纯好笑」。

比如,呼兰的那句「十万百姓流离失所」,讲出了个体在历史洪流中的渺小和无奈。

最近电影《长安的荔枝》上映后,这个段子又小火了一把。

即便是表演型的脱口秀演员,段子中仍包含了对生活现象的敏锐观察和对人性的尖刻调侃。

此外,也有网友翻出了早年脱口秀节目的大量「至暗时刻」

台上演员肆意调侃女明星的外貌、身材、私生活;

当众对女明星开黄腔,程度堪比性骚扰……

李诞也是因为早年节目上拿柳岩身材开玩笑,如今才被网友攻击。

当初很多人确实笑了。

但很明显,那种笑是建立在对他人的冒犯与羞辱之上。

后来很多节目中,柳岩也表达过自己的不适,她不是真的愿意被这样调侃,只是当时没想过自己还有拒绝的权利。

所以,那种「好笑」,本质上并不「单纯」,而是社会主流价值观默许下的性别歧视与冒犯。

固然,脱口秀本质上是冒犯的艺术,但这种冒犯指的是站在权力边缘、为弱者发声,而非踩着更弱势者的痛点取乐。

当然,网友举出的这些也只是个例。

客观说,以前脱口秀节目不乏好笑又有价值的表演。

像早年庞博、周奇墨等「脱口秀大王」,不能否认他们确实曾带给大众快乐。

只不过,当时那种底线更低、歧视性更强的表演更易传播、出圈。

而如今已经不被允许存在。

简而言之,从前的脱口秀多是依赖笑料博取关注,今天更多演员则追求在笑声之外能发出更有价值、更当下的现实表达。

这种转型,不只发生在脱口秀行业。

会发现,相声、小品,甚至喜剧电影也都在经历价值观的重塑。

过去一些经典段子,像婆媳关系、调侃剩女、胖子、穷人、矮子,还有很多荤段子、地域刻板印象,现在都越来越少。

很多人对此抱怨:「现在什么都不能讲了」「越来越不敢开玩笑」。

但真的是「不能讲」吗?还是「不能再用陈旧的方式讲?」


很多人指责这些年西方「政治正确」的风气压抑了喜剧创作。

但显然,这绝不仅仅是时代变化所致,过去与当下也从未粗暴对立。

以前的喜剧作品中,并非全是陈旧和下三路的价值观。

早年很多相声、小品,还有情景喜剧,都是不囿于时代的经典。

像巩汉林、赵丽蓉的《打工奇遇》,讽刺商家的虚假宣传,经典台词已成民间笑料。

牛群和冯巩的相声《两个人的世界》,之前就翻红过一次。

人们都震惊于文本中超前的性别意识。

相较来说,内地脱口秀是一个相对较新的喜剧形式,行业又经历了几番动荡,还没能沉淀出足够多的经典。

但本质都是一样。

真正优秀的喜剧,不是单纯好笑也不是没有表达。

而是能在荒诞中带出真实,在笑点中带出钝痛。

这种价值在任何时代都不过时。

喜剧真的能「单纯好笑」吗?

那么再回到「单纯好笑」这一争议上。

鱼叔认为,这个说法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无论脱口秀、相声、小品还是喜剧电影,喜剧作品里当然可以有「单纯好笑」的部分。

比如夸张的肢体语言、语言逻辑的错位、出其不意的反转、表演节奏的把控……

它们往往是表演者技术的体现,也是观众即时快感的来源。


但,如果一部喜剧作品只有这些,那它的余味就很有限。

真正令人回味无穷的喜剧作品,一定不只是挠痒痒逗你笑那么简单。

像卓别林、刘别谦等最顶尖的喜剧大师,总能让观众在笑完之后,留下无尽的沉默,让我们从中发现自己生活的投影。

他们的喜剧之所以成立,是因为总在用「笑」包裹「痛」,用轻盈掩饰沉重,在滑稽中揭示生活的真面目。


况且,喜剧从一开始,目的就并非是为了让所有人都开怀大笑。

更像是在提醒我们,这个世界本来就是荒唐、痛苦的。

但好在,我们可以在笑声中产生共情,获得喘息。

换句话说,喜剧永远是一种「表达的形式」。

它不一定非要表达「沉重」,但它一定承载某种立场和观念。

可以吐槽家长里短,也可以审视不公不义。

只是后者,更难写,更难笑,也更容易引发争议。

而最高级的喜剧,往往是能让幽默和表达两端都推向极致,又融合得浑然天成,看不出说教意味。

因而,也可以理解当下很多观众的不满和质疑。

当下,很多喜剧表演的确不够成熟,好笑不足、说教有余,才会让人觉得本末倒置。

这并不是因为表达现实这个方向错了,而是因为我们还没学会怎么用真正好笑的方式讲清这些事。

对于脱口秀这个新兴行业来说,尤其如此。

当下,脱口秀行业其实就在经历一段转型的阵痛期。

旧的价值体系已经崩塌,不再靠「贬低别人」单纯逗笑,而选择用真诚的发声唤起共鸣。

奈何新的表达方式尚未建立,创作者很难再完全依赖过去的创作经验,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不断试错。

这对于观众来说,就很容易失去耐心,会出于审美惯性,反而倾向于去看以前的节目。

但无论如何,这条路是迟早要走的。

毕竟,真正的幽默感从来都不是只让一部分人笑,而是带着所有人的经历、疼痛、荒诞和盼望,激起更广泛「会心一笑」

为了抵达这样的目的,恐怕只能继续往前走,而不是再回头。

全文完。

如果觉得不错,就随后点个「赞」和「推荐」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