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请勿转载
从《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到《关于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短短十天之内,国家连续出台政策,专注解决0-6学龄前儿童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这次新出台的《意见》会惠及哪些群体?是否会在一定程度上加重当前的财政负担?此外,在针对0-6岁学龄前儿童的教育和关怀方面,还存在哪些亟待解决的痛点问题?为了深入探讨这些问题,观察者网特别邀请到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口学会副会长的原新教授,为我们带来解读。
观察者网:这次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的受惠群体包括公办园大班儿童、民办园适龄儿童,还有特殊群体延伸保障,免除的是保教费(基础教育服务费),不含伙食费、住宿费、杂费等。在您看来,这个政策的力度有多大?对于缓解目前普遍存在的养育焦虑,作用有多大?
原新:最好的投资就是教育。教育投资当然是成本,但更重要的是收益,而且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收益。全世界的研究基本上都证明,0-6岁是人生中至关重要的一个阶段,这一时期不仅是智力形成的关键期,也是非认知能力发展的关键阶段。所以这个阶段的儿童教育,是提升人口综合素质的起点。每一个个体的素质不断提升,那么这个民族和、这个国民家的综合素质就会不断提升。
这个政策的实施,一方面,可以直接减轻家庭育儿的经济负担,提高幼儿的入园率,增强托幼服务的普惠性,也减轻家庭育儿的间接成本,有利于孩子父母的劳动参与和就业稳定;另一方面,学前教育作为孩子接受正规教育的起点,有利于孩子的养育和教育,其成本和质量直接影响家庭的生育决策。
从家庭的角度来看,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养育成本很高,导致不少很多年轻人都不愿意结婚和生孩子,为此国家也在想办法。以这次出台的《意见》为例,免除公办幼儿园学前一年在园儿童保育教育费,我们可以来算笔账,如果按照现在各地的保教费标准,一线城市家庭一年可以节省6000-10000元,二线城市可以节省5000-7000元,县域乡镇地区可以节省3000元左右,这意味着双子女家庭年均节省可达1.56千元万-2.8万元左右。虽然不同省份的程度多少有所不同,也不会可能让所有人都满意,但对于多子女家庭及中低收入群体,确实起到了一定的扶持作用。
与此同时,《意见》也充分考虑了地域差异的问题,没有给各个地方政府限制标准,条件发达的地方可以在这个基础上再进一步减免。对于经济不发达的“三区三州”,依然还是维持原来国家宽松的免保育教育费政策,也是充分考虑了当地情况。
当然了,这是一个量力而行、尽力而为的过程。从发展的角度来说,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是一个方向,也是一个目标。学前教育从基本普及到普惠发展,最后到逐步免费,终点就是全部免费。这次《意见》的实施,可以看作是我们逐步走向三年学前教育免费的起步阶段。
关于将九年义务教育扩大到十二年义务教育的议题,最近几年在“两会”上一直有讨论,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扩大范围的方向上:是向下延伸至幼儿教育,还是向上涵盖高中教育?过去,更多人倾向于重视高中教育的扩展。但我一直坚持一个观点,即应该向下延伸。道理很简单:到了高中阶段,家庭已存续十几年,夫妻收入和家庭经济状况相对稳定。而年轻夫妻刚组建家庭时,会面临更多挑战,此时更需要外部支持。
很多人会从鼓励生育的角度来解读这个文件,特别是我们在7月28日刚刚发布了《育儿补贴制度实施方案》,这些政策的出台确实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我们也要看到,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提高生育率都是一个很难的问题。不光是我们焦虑,发达国家生育率比我们降得早,低生育率持续的时间比我们长,他们鼓励生育的历程也比我们长。在这个过程中,仅仅依靠现金补贴来提升生育率,明显是不够的。从全局来看,要有效拉动生育率,必须综合推进经济、社会、文化乃至生活等一揽子政策,必须综合施策,调动社会力量,打好组合拳,而且这个过程很缓慢,见效也很慢,对此我们也要做好充分的准备。
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未来出生人口减少的趋势,接下来民办幼儿园可能会受到更大的冲击。这是其一。其二,我担心的是,免费政策可能与教育质量相关联。虽然财政补助会优先保障教师工资,但幼儿园,尤其是民办幼儿园,在取消保育费后,可能会压缩其他支出成本,包括教师培训和孩子的饮食、基础设施方面,这是我们后续需要关注的地方。
另外,这些政策还可能造成新的区域竞争。2023年,有24个省的出生人数少于死亡人数,有20个省的常住人口处于减少状态。这样经济条件好的地方,可能会出台一些更优惠的政策,而一些经济不太发达的地方,也会用一些优惠政策来吸引人才,形成一定的区域竞争。
无论如何,这个政策的实施,将有助于促进教育公平,有助于降低家庭的学前教育和生活支出,减轻家庭育儿、教育成本,有助于创造幼有所育、幼有优育的氛围。
观察者网:根据《意见》,在财政补助资金分担方式上,由中央对地方分档补助,第一档中央财政分担80%,第二档中央财政分担60%,第三档、第四档、第五档中央财政分担50%。这会给中央和地方财政带来多大压力?
原新:我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投入要占GDP的4%,这也是国家长期坚持的目标。但是自2017年以来,我国的出生人口数量持续下降,到2022年已降至1000万以下,而且已经连续三8年在下降。我个人判断,未来出生人口回升至1000万以上的可能性已经很小了几乎没有。
这意味着三年前出生的孩子数量较少,三年后将陆续进入幼儿园阶段的人数减少,而六年后则进入小学阶段的人数也将减少。以此类推,这一变化将逐步影响到从初级教育(小学)、中级教育(初中、高中)到高级等教育的各个阶段。随着学龄人口的逐级减少,教育规模势必受到冲击。在法律规定的4%教育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实际投入金额固定,而受教育人数却在逐年减少,这无疑意味着教育经费将逐渐变得更为充裕。所以财政这块,我反倒不是很担心。
观察者网:我注意到,《意见》中也提到这是一个动态调整机制,每三年评估生均财政补助标准,结合学龄人口变化、财力状况优化分担比例。未来我们还可以有哪些期待?
原新:这种动态调整一方面是标准问题,另一方面是时间上的延伸问题。如果学生人数减少,教育费用没有大幅增加,是否可以将孩子学期教育的免费年龄再从5岁延长到4岁、3岁,逐步扩大受益人群?或者如果成本有所变化,是否可以适当增加标准,甚至调整中央和地方的分摊机制?我认为这些都是值得期待的发展方向。
今年1月份,我国出台了《教育强国规划纲要(2024—2035年)》,明确指出要探索逐步扩大免费教育范围。这意味着政策还将逐步推进,在时间、标准和覆盖人群等方面会逐渐扩展。这次出台的《意见》一大亮点就在于,它摒弃了以往一刀切的做法,而是根据各地财政状况和消费标准,采取因地制宜、差别化的策略,我认为这是非常明智的和契合实际的。
观察者网:在您看来,除了教育成本压力之外,学龄前儿童教育的痛点还有哪些?未来针对这些痛点,我们在政策上还能做哪些扶持?
原新:学前教育的痛点,第一是人才培养的问题。学前教育专业人才是非常大的缺口,根据教育部统计,学前教育专业毕业生就业率高达85%,但幼师和保育员缺口可能超过300万。而且教师的工资、待遇、福利保障,都是比较现实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是改善结构和提高质量的问题。2022年10月,二十大就明确提出要“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2023年5月召开的第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又提出,要“建立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显著减轻家庭的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到了2024年7月,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表述是“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有效降低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从中我们可以看到,政策力度和落实情况在一步步加强。
再往后是不是还会出台一些其他政策?比如个人所得税减免政策,2019年,一个孩子一个月的免税额度是1000块钱,2023年以后提升到了2000块钱,政策力度在不断加码。我认为这些措施实际上是一个逐渐递进的过程,一个持续增强的进程。当然,这种增强与家庭的期望相比,仍存在一定差距,但总是在往好的方面发展。
第三,学龄前儿童还有个看护问题,但我们经常会在新闻里看到保姆、托幼机构虐待儿童的事情,导致大家产生信任危机,这就给家庭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和困难。现在的家庭多数就生育1-2个孩子,孩童时代的玩伴、交流都很成问题。如果0-6岁的孩子能够接受一种集体化的正规教育,我觉得对他的人生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我们现在普遍都是少孩子家庭,这样一个养育环境,实际上很容易形成孩子孤独、孤僻、自私的性格,如果说未来能够进一步推动集体化幼儿教育,让孩子在早期就进入到集体生活中,养成集体观念,我觉得是一件很好的事情。
观察者网:从最近出台的育儿补贴到逐步免费学前教育,我们看到近些年政策更加向低龄儿童倾斜。您怎么看这个政策方向的变化?
原新:除了我刚才说的0-6岁教育的重要性之外,这些政策还有个很大的考量是解决低出生生育率的问题。
现在年轻人不愿意生孩子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价值观变了。中国传统家庭的生活重心,始终围绕着孩子,就是我们常说的“孩子中心论”,这也是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甚至部分发展中国家最大的区别。在那些国家,家庭以夫妻为中心,而在中国,则以孩子为中心。因此,为了孩子,我们在经济、时间和情感方面都愿意付出。
但是现在的年轻人已经不再持有这种观念。他们的生活基本上以自我为中心。有些人常常说这是独生子女“自私”,我从来不这样认为。独生子女并不自私,他们在遇到同学生病或者国家遭遇重大灾难时,往往愿意慷慨解囊。应该说,这一代年轻人更加注重自我,而非自私。在这种背景下,生育和养育所带来的直接和间接成本,可能都在促使他们不愿意多生孩子,甚至不愿意成家。
今年世界人口日的全球主题为“赋能青年,让他们能够在公平且充满希望的世界中创建自己想要的家庭”,现在年轻人经常被催婚催生,但是社会却缺乏对年轻新家庭的支持。社会对青年人的婚姻和家庭提供支持和关心,是因为他们的确需要支持和关心,而非单纯的催婚催育,从这个角度来理解今年世界人口日的主题,理解现在的政策方向,可能更为恰当。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