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本文1830字 阅读5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她只是去跑了个步,怎么就没了……”

7月中旬,江苏南京的高温天气持续逼近40℃,市民王女士像往常一样清晨外出慢跑。可这次,她再也没有回家。在回家路上突然倒地不起,抢救无效死亡。家人悲痛欲绝,而令人心痛的是——这个悲剧原本是可以避免的。

炎热天气下锻炼,并非不能做,但必须讲究方式方法,不然就是在拿命冒险。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夏天到底能不能锻炼?锻炼时要注意什么?中暑和猝死之间到底有没有联系?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一、天热锻炼,真的是“慢性自杀”?

很多人觉得,出汗多就能排毒减肥,夏天锻炼效果最好。但你知道吗?高温下运动,其实是对心脏的巨大考验。

在高温环境中,人体为了散热,会加快血液循环,心脏负担骤然加重。尤其是早上7点到10点、下午4点到6点,正是气温迅速上升的阶段,锻炼极易导致心源性猝死

根据《中华心血管病杂志》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心源性猝死人数高达55万人,其中不少人发病前都有剧烈运动的行为。

不是锻炼出问题,是你选错了时间和方式。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二、猝死背后,罪魁祸首是“热射病”

很多人以为,天气热最多就是中暑,顶多难受一下。其实,中暑也分级别:

· 轻度中暑:头晕、出汗多,休息就能恢复;

· 中度中暑:体温升高、恶心、呕吐;

· 重度中暑:也叫“热射病”,是致命的。

热射病,是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 体温常常超过40℃,但却不出汗,人体散热功能崩溃,器官开始“煮熟”,大脑、肝肾功能急速衰竭

南京王女士的猝死,很可能就是热射病引发的急性循环衰竭。

一旦出现意识模糊、抽搐、昏迷,死亡率可达50%以上。而且,救治时间窗口只有30分钟左右。晚一步,就是生死两重天。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三、这些人最容易“中招”,锻炼前请三思

不是所有人都适合在高温天气锻炼,以下几类人群尤其要警惕

· 心脑血管病人:高温加运动,容易诱发心梗、脑梗;

· 肥胖者:基础代谢高,产热多,散热差;

· 老年人和儿童:自我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弱;

· 女性经期或孕期:体内激素波动,血液循环紊乱,更容易中暑;

· 前一晚没睡好的人:身体本就疲惫,运动极容易导致晕厥。

不是你不能动,而是必须科学去动。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四、夏天锻炼,牢记这4个“保命”关键点

面对高温天气,我们不是让你完全不锻炼,而是要懂得保护自己

1. 锻炼时间,错峰是王道

夏天运动最好选在清晨5点半到7点,此时太阳未升高,气温较低;或者选择晚上8点后,避开中午和傍晚高温时段。

2. 衣服要“透气”,不是“时尚”

穿着一定要宽松、浅色、吸汗透气,切忌紧身、深色、劣质面料。这不仅影响散热,还可能导致中暑加重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3. 动作不宜猛,循序渐进最重要

别一上来就拼命跑步、跳操,尤其是室外高温环境。运动强度要从轻到重,最好控制在40分钟以内,感到疲劳就应立即停止。

4. 及时补水,但别“牛饮”

运动前、中、后都要适量饮水。推荐每15分钟补充150~200ml水,但切忌一次性大量饮水,避免引起电解质紊乱

最好饮用含少量盐分或电解质的饮料,如淡盐水、运动饮料。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五、身体发出这些“信号”,别再逞强了!

很多人锻炼到一半,身体已经发出报警信号,但硬撑着继续,结果酿成大祸。

以下症状一旦出现,请立刻停止运动并寻求帮助:

· 头昏眼花、恶心呕吐;

· 胸闷气短、心跳加快;

· 大量出汗后突然不再出汗;

· 肌肉痉挛、手脚发麻;

· 体温持续升高、走路不稳。

不要低估这些“小症状”,它们可能是热射病的前奏。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六、不是所有汗水都值得骄傲,命才最重要

很多人觉得“流汗就是锻炼有效”,于是拼命跑、狂练腹肌、暴走3公里。但事实上,汗流得越多,不代表燃脂越快

汗水的主要成分是水和盐分,只是体内散热的方式之一。真正的燃脂,是靠心率的控制和科学的运动计划。

盲目出汗,只会让你脱水、中暑,甚至猝死。

女子天热锻炼后回家路上猝死,家人痛哭:早就说注意这几点

七、别再让悲剧重演,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王女士的离世,是对所有人的警醒。锻炼本是为了健康,可如果方式错了,反而会成为压死身体的最后一根稻草

夏天可以锻炼,但不是拼命。你可以选择室内空调环境、游泳、瑜伽、有氧操等方式。安全第一,健康第二,才有资格谈“身材管理”。

无论你多想减肥、多想塑形、多想“逆袭”,都请记住:你得先活着。


参考资料:

[1] 《热射病诊疗指南(2023年版)》. 国家卫健委办公厅.
[2] 《中国心源性猝死报告(2020)》. 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分会.
[3] 王连涛,等. 《高温环境运动与猝死关系研究进展》.《中华急诊医学杂志》2021年第30卷第8期.

感谢每一位关注我们的你!有你在,我们会更好!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