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2002年。
一本书彻底火了。
封面上的女人,漂亮得不像话,身材也好得吓人,除了脚上一双舞鞋,身上啥也没穿。
翻开里面,照片一张比一张叫人脸红心跳。
靠着这本书,汤加丽总算是如愿以偿,彻底出名了。
最火的那阵子,一天里搜她名字的人就有十来万,所有消息加一块儿,看过的人超过两亿!
“中国人体艺术头一人”这名头是有了,但付出的代价,沉得让她喘不过气。
老爸嫌丢人,不理她了。
老公觉得她“被弄脏了”,二话没说就离了婚。
就连原本的模特、演员的活儿,也差不多都黄了。
估计汤加丽自己都傻眼,就拍了那么一套照片,结果亲的爱的全跑了!
这么多年过去了,她还好吗?
**
76年,汤加丽生在安徽合肥一普通人家。
爸妈对这闺女,那是寄予厚望,就盼着她哪天出息了,光宗耀祖。
小姑娘打小就对跳舞着了迷,那节奏感,旁人看了都啧啧称奇,一看就知道是天生的跳舞苗子。
所以九岁那年,爹妈就送她进了舞蹈学院,专门学跳舞了。
在安徽歌舞团的训练班里,别的小孩还在跟基本动作较劲呢,她就已经能跳点有难度的了,很快成了那拨孩子里的尖子。
底子打得牢,人又懂舞蹈里面的道道,她顺顺当当进了安徽省歌舞团,没过多久,还站在最前面,领着大家跳。
舞台上,她就是最亮的那颗星,举手投足,一颦一笑,都勾人得很,带着整个团队把舞跳得那叫一个绝。
不光在安徽跳,她还上了春晚,全国人民都看见她了。
“汤加丽”这名字,在舞蹈圈里一下子响亮了,成了大伙儿眼里的新星。
为了把舞跳得更好,她又跑去了北京舞蹈学院深造。
那里高手如云,她一点都不敢放松,白天黑夜地练,拼命打磨自己的功夫。
大概在2000年左右,她寻思着要转个行,进了影视圈,想着在这个新地方能闯出点名堂。
谁知道,现实狠狠给了她一巴掌。
她也演过像《康熙王朝》那样的电视剧,表现虽说还行,但就是没大红起来,一直不温不火的。
在这个圈子里混,酸甜苦辣尝个遍,四处碰壁,就是打不开局面。
她心里憋屈死了,可就是这段憋屈日子,为她后面做的那个大事,埋下了种子。
演戏那会儿,她认识了导演沈东。
沈东就看上她那股特别的味道和对艺术的认真劲儿了,使劲儿追她。
两个人看对眼了,很快就结了婚。
结婚后,沈东全力帮她,用自己的关系给她拉资源、找机会。
可就算有老公帮忙,她在影视圈还是没火起来。
卡在这个点上,她急得要命,那份想突破的心,也一天比一天烧得旺。
2002年,一个彻底改变她的机会来了。
**
那时候,有个挺有名的摄影师张旭龙找到了她,提了个大胆得吓人的主意:拍一套人体艺术写真集。
这个提议在当时,简直是捅破天了!
那时候社会多保守啊,裸体艺术根本不被大多数人接受。
刚听到时,汤加丽心里七上八下的,担心得要死。这弄不好名声就臭了,家里头和社会上的口水都能淹死人。
但张旭龙一个劲儿地劝。
他给汤加丽画大饼:这可是突破眼前困境的好机会啊!是追求艺术的极致表达!能让所有人重新认识你!
思想斗争了好长好长时间,汤加丽一咬牙一跺脚——赌了!她要为自己的艺术,再豁出去一回。
然后,她就拍了那套让人看一眼就心跳加速、热血上涌的照片。
《汤加丽人体艺术写真》这书一出来,跟炸弹似的,整个社会都炸锅了!
第一次印的一万册,眨眼工夫就卖光了。
网上关于她的议论,热度蹭蹭往上冒,点开看的人,分分钟就破亿了。
汤加丽一夜之间成了名人,“中国第一个裸体模特”这名头,让她名字火遍全国大街小巷,那会儿连刘亦菲、张柏芝的热度都被她盖过去了。
可谁知道呢,这突如其来的“出名”背后,是数不清的骂声和天大的代价。
**
外头骂她的话,像潮水一样涌过来。
有人说她有胆量,敢于追求艺术自由,冲破老观念。
可骂她的人更多!说她不要脸,伤风败俗。
这些难听的话就像一把把刀子,直往她心上扎。
家里呢,老公沈东刚开始是支持她的。
可外面压力越来越大,耳边闲言碎语太多,沈东扛不住了,两人越来越不对付,矛盾堆成山。
2007年,他们最终还是离了婚。
后来她爸知道她去拍了那种写真,气炸了!
在她爸那种特传统的人看来,女儿干这事,那是把祖宗的脸都丢尽了!他根本没法想象自己闺女光着身子给人看!
汤加丽想跟老爸解释这是艺术,老爸根本不听,一怒之下,断了父女关系!
那段时间,真是暗无天日。
家没了,亲爹不认她了,外面的压力压得她喘不过气。
不知道多少个晚上,她自己躲在夜里偷偷哭,满肚子的委屈没人说。
离了婚的汤加丽,筋疲力尽,慢慢退出了那个吵吵闹闹的娱乐圈。
**
她静下来想想,最后还是回到了自己最早热爱的老本行——跳舞。
过了挺长一段时间沉淀,她又站回了舞台,当演员,也当老师,把自己这些年跳出来的经验教给年轻人。
在跳舞的世界里,她终于找到了那份久违的平静和满足,慢慢地,那些事也看开了。
现在汤加丽一个人过,但对艺术的追求一直没停。
回头想想走过的路,她承认,经历了那么多痛苦和挣扎,可她就是一点也不后悔当初拍写真的决定。
在她心里,那是她在艺术这条道上的一次大胆冒险,是对自己到底是谁、能干什么的一次深挖。
哪怕全世界没几个人能理解、能支持她,她还是认准了这条路,一步步踩实了往前走,继续写她自己不一样的故事书。
**
说到这儿,其实挺感慨的。汤加丽敢在那么保守的年代,迈出那样一步,不管别人怎么说,骨子里那股子为艺术豁出去的狠劲,挺让人佩服的。虽然代价确实惨烈——家没了,父女情断了,职业也差点毁掉,但她那股“不后悔”的劲儿,至少说明她是真认准了那条路。你说这叫为艺术献身也好,叫一时糊涂的代价也罢,说到底,每个人追求的路和要过的坎儿都不一样,结果也只能自己兜着。只能说,做出选择那一刻的光鲜背后,可能藏着多少外人看不见的艰难,只有自己心里最清楚那份值得与不值吧。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