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王树声到部队看望女儿,却被警卫兵蛮横拦下,请您排队等候,领表登记,王树声看了看排得长长的队伍,填好登记表后,走到末尾默默等候!   1971年初,北京的寒风逼人,窗外雪粒簌簌飘落。就在农历正月初二这天,一位满头白发、身着旧呢大衣的老人,站在公主坟某部队驻地门前。   他没有携带随员,也没有亮明身份,只是默默地站在队伍的尾端,双手紧握着一张刚刚填好的探亲登记表,脸上冻得通红,神情却平静如常。   他不是普通老百姓。他是王树声,开国大将,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军事科学院副院长。   这一天,他是以一位父亲的身份,前来看望女儿。没有一点特权痕迹,没有一句“我是大将”的自我标榜。他排队两小时,只为和已久未见的孩子说几句话。   王树声的女儿王季迟,当时年仅16岁,是部队的一名通讯兵。她入伍时化名登记,没有任何“将门之后”的标识。   春节前,她因工作繁忙未能获批请假,父亲便决定亲自来看望。没有通知领导,也未走任何“后门”,他只是像普通家属一样,坐上公交车,步行一段路,来到部队门口。   执勤的哨兵例行检查,递出一张申请表:“请您排队登记。”   王树声点点头,接过表格,在队伍末端找了个位置站着,低头认真填写。周围有几人认出了他便开始低声议论,却见他神情平静,丝毫没有催促的意思。   两个小时过去了,风越来越冷,雪粒打在脸上生疼。他只是把大衣一拉,继续站着。   直到探亲申请获批,他才在接待室短暂见到了女儿。王季迟激动落泪:“爸,您怎么不告诉他们您是谁?”   王树声淡淡一笑:“看望亲人是私事,不该麻烦组织。”   说罢,他看了看墙上的钟,十分钟已到。他起身拍了拍女儿的肩膀,嘱咐几句,转身离开。依旧没有用车,依旧乘公交返家。   这件事,王树声从未对外讲过。直到多年后,王季迟在一次接受采访时回忆起这段往事,她说:“很多人听了都不信,但这是真的。”   对王树声而言,这是他一生行为准则的自然延续。自从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以来,王树声始终恪守一条铁律,不搞特殊化。   早在革命战争年代,他就是出了名的“铁面人”。1927年,他在湖北麻城领导农民运动,带领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   抗战时期,他是中原突围的主要指挥员之一,在敌我力量极为悬殊的情况下,带领部队成功突围,歼敌上万。   新中国成立后,王树声被授予大将军衔,但在生活上始终保持简朴本色。   有一次,组织分配给他一辆小轿车。他坚决退回,说:“我走路习惯了,坐车不自在。”   后来他夫人杨炬回忆,孩子们从未享受过任何“干部子女”的待遇,连坐一次公车都要经过批准。   住房问题上,王树声也是出了名的“难伺候”。不是他挑剔,而是坚持原则。三次组织安排新房,他都因面积过大或条件太优而拒绝。   最终一家人长期寄居在他单位的家属大院里,甚至一度合住在一间十几平米的房子里。直到去世,他都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将军官邸”。   他对子女要求极严。他常说:“克服骄娇二气,不以高干子女自居。”   孩子们找工作,他一律不插手,“去找地方政府,按政策办。”王季迟也曾说:“我父亲从不允许我们靠他的名义做任何事。”   这一切,不是刻意为之,而是他内心深处对“为人民服务”这句话的真正理解。   他深知,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党员干部必须身先士卒、以身作则,才能赢得群众信任。   1971年的那次探亲,他本可以一句话就进入营区,甚至让部队派车接送。但他没有。   他知道,制度不是用来绕开的,而是用来遵守的。如果连他自己都走“捷径”,别人又怎会信服制度的公平?   这正是王树声最可贵的地方。他不以身份自居,不以地位谋私。哪怕是一名开国大将,他依然选择做“普通人”。   这不仅是个人修养的体现,更是党性原则的体现。   他的行为,也在后来被视为党史教育的典型案例,被安徽建筑大学将这段历史写入党史课堂教材,用于教育青年干部“不忘初心、严于律己”。   王树声去世于1974年,终年69岁。他留下遗嘱,请求将一半骨灰送回家乡麻城,与烈士为邻。   另一半由部队安葬。他的子女后来都以普通身份参军、科研,从未以“王将军之后”自居。   信息来源: 《“国无廉则不安,家无廉则不宁”》——新华网‌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