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溪”被炸三年,没人敢把话挑明。

8月26日,中国外交官在联合国把窗户纸捅破:真相不能被掩盖,肇事者不能逍遥法外。

耿爽当着193国的面,把俄罗斯憋了三年的话,说得掷地有声

话音一落,会场安静得能听见纸页翻动。

很多人第一次意识到:原来不是俄罗斯在独自追问,而是连中国都看不下去了。

三年前,两条海底管道同时爆裂,气泡在海面翻涌,像一场无声的黑色烟花。

欧洲冬天还没来,能源价格先翻了三倍。

普通人只记得账单暴涨,却忘了那条管子原本给德国一年送来550亿立方米的廉价气。

调查从一开始就诡异。

丹麦、瑞典各自为政,俄罗斯被挡在门外,连看一眼残骸都不准。

耿爽当着193国的面,把俄罗斯憋了三年的话,说得掷地有声

两年后,德国才磨磨蹭蹭抛出一份文件:六个人、一艘旧帆船、十几公斤炸药,就把欧洲能源大动脉切断了。

听起来像低成本电影剧本。

可只要算一笔小账,就知道多荒唐:80米深的海水,潜水员要背氦气、避声纳、精准布药,还得在波罗的海的寒流里泡几个小时。

乌克兰当时连潜水钟都凑不齐,更别提躲开北约密密麻麻的雷达。

更直白的问题没人敢问:谁最盼着这条管子消失?

答案写在数据里。

管道一断,美国液化天然气对欧出口立刻飙到每天200万立方米,比前一年多了七成。

欧洲买家咬牙买贵气,美国公司数钱数到手软。

耿爽当着193国的面,把俄罗斯憋了三年的话,说得掷地有声

冬天越冷,利润越高。

于是调查节奏被拖成慢动作。

德国抓了人,却迟迟不提“幕后”;瑞典干脆在2023年2月宣布“结案”,连报告都不公开。

只剩俄罗斯在联合国一次次举手,像在课堂上永远得不到回应的孩子。

直到这次,中国代表把话挑明:不是技术查不清,是有人不想查。

一句话,把三年来的默契撕了个口子。

会场外的走廊里,小国的记者低声嘀咕:如果今天连中国都开口了,是不是意味着“沉默的代价”终于有人付不起了?

没人能回答。

但可以确定的是,波罗的海的水温每年都在下降,而海底那截被炸开的钢管,依旧张着黑洞洞的口子,像一句没人敢接的提问。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