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星海舰长

最近,随着中美博弈日趋激烈,有一样东西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稀土。

别的不说,我们看一下国家近期的动作就知道了。

5月9日,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组织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海关总署、最高法、最高检、国家邮政局等,召开了一个“打击战略矿产走私出口专项行动”现场会。

5月12日,中美宣布贸易问题联合声明的同时,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又组织商务部、工信部、公安部、国安部、自然资源部、交通运输部、国资委、海关总署、市场监管总局、国家邮政局等部门及七八个省份的地方主管部门,召开加强战略矿产出口全链条管控工作部署会。

四天时间,连续两次召开这么高规格的部署会议,足可见国家坚决的态度。

但反过来看,如此高规格的会议,也能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中国战略矿产走私出口形势的严峻程度,真的到了不下重手不行的地步了!

其中,走私最严重的,就是稀土。

稀土是啥?

稀土其实不是土,它是一组金属的简称,包含化学元素周期表中镧系 15 个元素,再加上钪和钇这俩,统称为稀土。按元素原子量及物理化学性质,稀土分为轻、中、重稀土元素。

这玩意有啥用呢?

单纯看它们没什么用,不能冶金也不能加工,但它的妙用,在于做添加剂,只需要添加一点点,就能极大提升产品性能,起到化腐朽为神奇的作用。

所以,稀土的最大作用,在于“调味”,你可以把它理解为“工业味精”,只要你想搞个有滋有味的制造业,就离不开稀土。

当然,稀土更大的应用领域,其实还是军事。

当前,几乎所有高科技武器,都离不开稀土材料来提升零部件性能。比如防空导弹雷达、坦克的激光测距机、F-22战斗机的发动机等等,都需要稀土。而且越先进的武器,稀土需求量越大,比如一架F-35隐身战斗机,其电子战系统、目标雷达和方向舵电机中,每架飞机需消耗约920磅(约417公斤)的稀土材料。

这时候,我们就要感谢咱们老祖宗了,给咱们留下了这么大的地盘,全国30多个省区,其中22个都有稀土,当然最多的还是内蒙古,储量达到1亿吨, 占全国的83%,占世界的一半左右。

更关键的在于,中国稀土种类丰富,不仅北方有普通的轻稀土,而且对国防、工业有重大作用的,甚至引发全球新能源革命的中重稀土,在南方储量也很大,占到了世界的80%以上,中国也是世界上唯一能提供全部17种稀土金属的国家。

所以,稀土绝对是中国的一张王牌。

但可惜的是,中国空有这么宝贵的稀土,但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都没能给稀土足够的保护和重视。

说个冷知识,稀土虽然好,但也不是挖出来就能用的,需要进行稀土分离,就像把金子从矿石中冶炼出来一样。

在上世纪60年代,中国空有稀土储量,但没有分离工艺,所以中国只能低价向外出口稀土矿,然后再高价进口稀土产品,可以说是赔大发了。

1972年,中国战略威慑中坚力量——东风5导弹开始研制,其中部分零部件需要镨和钕,但当时国内没有相关分离技术,而受限于美苏封锁,在外也买不到,于是国家把稀土分离的重任,交给了北京大学化学系、“中国稀土之父”——徐光宪。

徐光宪研究后认为,外国的分离方法存在成本高、提炼纯度低的问题,经过一番研究攻关,徐光宪与夫人一起发明了萃取法技术,在世界上首次把镨、钕进行了分离,解决了军工产品的稀土需求。

随后,徐光宪创立了具有普适性的“串级萃取理论”,引导了稀土分离技术的全面革新,瞬间将中国稀土萃取分离工艺,提高至国际先进水平。

然而,拥有了稀土分离技术的中国并没有成为稀土强国,反而是中国的稀土资源遭遇了一场惨痛的浩劫。

1982年,美国出台了《国家矿资和矿物法案》,其中规定:

“必须执行物资和矿物政策计划,确保一旦爆发战争时,美国有能力派出部队,不会因为缺乏关键原料而受影响。”

这个逻辑很简单,当时美国是世界第一稀土生产大国,但挖的都是美国国内的稀土,万一以后挖完了咋办?所以应该停止开采自己的稀土,转而找外国购买,自己的稀土作为储备。等以后外国的稀土挖完了,国内的稀土可以自己用,也可以高价往外卖。

于是,美国人关闭了莫利矿业的芒廷帕斯稀土矿,当作战略储备封存了起来,转而开始从中国进口稀土。

国内的一些私营企业敏锐察觉到了这种变化,于是,一个个私营稀土矿开始在中国破土而出。同时,徐光宪发明的生产工艺也并没有获得专利保护,私营企业随便从国企挖来两个人,就能得到全套的稀土分离技术,所以小作坊式的稀土分离企业也遍地开花,打着“出口创汇”的旗号,疯狂向外倒卖宝贵的稀土成品。

80年代,中国稀土产量是20吨。

到了2000年代初,中国稀土产量达到了8万吨,是80年代的4000倍!

而一些地方,或许出于本地经济发展的考虑,或许为了“创汇先进市”的荣誉,在明知扩产会导致降价的情况下,放任甚至鼓励一些私营稀土企业盲目扩张,以获取更多外汇收益。

到了2005年,中国稀土产能已经达到20万吨,而当时全世界需求也只有10万吨,严重供大于求。

而擅长期货交易的西方国家,则开始利用这个机会大肆低价从中国进口稀土,别管有用没用,先买过来再说,存入仓库作为储备。这样一来,当随后中国稀土企业想涨价时,就停止订单从仓库供应,用买方市场倒逼中国稀土企业继续恶性竞争,低价供应稀土。

1990年,中国稀土价格是11700美元/吨。

2000年代初,中国稀土价格反而跌至7430美元/吨。

这是啥概念呢?稀土这种比黄金还宝贵的金属,竟然和铜差不多价钱!

如果再算上通货膨胀,价格可能连原来的一半都不到了!

就在这30年中,西方国家拼命低价收购中国稀土,中国稀土大量流失,80年代的时候中国稀土储量还接近全球总量的90%,到现在只有不到50%了!损失了差不多3000万吨!

徐光宪曾痛心疾首地说:“稀土资源非常宝贵,特别像南方五省,都是非常宝贵的中重型稀土,工业储量150万吨,现在已经开采掉了90多万吨,只剩下60万吨,如果再不加以保护,按照现在的开采速度,10年就开采完了!到时候,我们就需要向美国和日本买,他们可能会以上百倍、上千倍的价格卖给我们!”

更关键的在于,西方国家拿到了便宜稀土,而分离稀土造成的环境污染,却要中国承担,光治理污染的费用,都比卖稀土赚得多。

你说这是何苦呢?

2009年,徐光宪给中央写了一封信,强烈建议加强对稀土特别是重稀土的管控政策。

2010年,国家层面采纳了徐光宪的建议,出台了一系列关于稀土的政策,比如配额制,也就是国家层面给开采冶炼稀土的各个企业每年分配一定出口配额。一年给你10吨配额,你就不能生产20吨出口,否则就是违法。

这样一来,就相当于从源头上遏制了稀土的超采超卖行为。

但是呢?有意思的事情发生了,2011年的稀土出口配额是30184吨,但实际出口仅使用了18600吨,出口配额并没有用完。

而从他国的进口数据来看,中国稀土的进口量反而增加了!

显然,有一条藏在水下的稀土走私网络在作怪。

中国稀土协会秘书长马荣璋曾经透露:“2011年海外稀土进口统计是中国海关出口统计的1.2倍,也就是说走私量是正常出口的120%,走私十分猖獗。”

他们是怎么能成功走私稀土的呢?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方面是中国稀土产业野蛮生长的年代,大量的黑矿矿主曾经大规模私采滥挖甚至偷采盗采,这些稀土不在账上,国家也不掌握,而是都囤积在矿主的仓库里,准备等稀土价高时再往外卖。

可是2011年国家收紧稀土政策,稀土出口要出具专用发票,很多矿主就开始低价抛货。而因为配额都是针对分离好的稀土,对稀土原矿监管并不力,你不让我卖成品稀土,那我卖原矿不就得了?

于是,很多“黑矿石”,被渔船或者散货船走私到香港,最终流向日本、美国等地进行分离冶炼。

另一方面,稀土管理和走私调查非常困难。

因为历史原因,中国拥有稀土开采许可证的企业,有国企,有省管企业,有市管企业,还有合资企业和村集体企业,五花八门,没有一个足够的渠道能统一把这些企业管起来。

结果这些企业各算各的账,你说要保护稀土资源,我说我办企业要盈利,利益出发点都不一样,怎么管?

只要外国人开价足够高,信不信会有大量私营稀土企业愿意接这个单?甚至连走私的渠道都不用外国人操心,人家自己想办法都办了!

而且,有的私营稀土企业还是部分当地的经济支柱,在当地也有复杂的利益关联,出于地方利益的考虑,当地有时候也会睁一眼闭一眼,海关查获了,就查一查。海关不查,就当不知道。

那稀土走私能查获多少呢?十中无一。

稀土原矿很普通,只要掺入氧化铁红等其他矿物,如果不经过专业检测,在物理外观上很难分辨清楚。

而以中国海关的庞大出口量,也很难对每一种矿石都检查是不是含有稀土,只能抽检。

所以只要找个报关公司做一套假的合同、发票、报关单等,就有很大可能蒙混过关。

就这样,在2011年前后,每年都有数万吨的稀土不知所踪,远超中国出口配额。

为此,2014年之后,国家层面一方面进行了稀土行业改革,以国企为主体,吸纳并购中型企业,清退小型企业,终结稀土产业长期存在的散乱差现象,形成了一家北方公司和五家南方公司的稀土战略格局。

这样一来,以国企为主体,就比较容易能把国家意志贯彻到企业经营之中,国家要严控稀土出口,企业就必须服从。

但是,毕竟有盈利指标这个KPI盯着呢,这仍然无法解决中国稀土企业内部竞争问题,所以互相压价的情况依然存在,导致利润率直线下滑。

2018年,中国稀土行业的利润率,只有2011年的8%,中国坐拥世界最大的稀土储量和世界最先进的稀土提炼产业链,却长期被困在价值链的最低位置,可悲可叹。

2021年,国家痛定思痛,将所有稀土企业合并,成立了中国稀土集团,目的就是将所有稀土资源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调配,统一出口,从源头上避免内部争抢市场、走私出口等问题。

从效果上来看,这一措施是有效的,稀土原矿走私大大减少,中国对外话语权也越来越大,稀土价格也大幅度回升。

然而,在我们看不到的地方,稀土走私,依然猖獗。

4月2日,特朗普发动全球关税战,随后对华关税高达145%。

4月4日,中方出台系列措施精准反击,除加征关税反制外,还宣布对钐、钆、铽、镝、镥、钪、钇等7类中重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

至此,稀土,真正从过去的白菜价商品,成为国家在大国博弈中的战略筹码。

随后,世界稀土市场价格应声而涨,比如欧洲镝价上涨两倍,达到每公斤850美元;铽价则从每公斤965美元上涨至3000美元,累计涨幅超210%。

而国内市场呢?铽价只有1300美元每公斤,这也就意味着,只要卖出去一吨铽,就有接近1000万元人民币的利润!

如此暴利,也再次吸引了国内一些不法分子的注意,稀土走私再次泛滥起来。

相比前些年简单粗暴的走私原矿,现在的稀土走私,手段更为隐蔽,监管也更加困难。

因为稀土原矿的生产都已经被国企垄断纳入监管,所以现在的稀土走私,源头大部分都是偷采盗采的稀土矿。

在广西、湖南、江西的山区,有大量稀土矿藏,有的已经探明,有的没有探明(或者探明了却设为保护储备区),于是一些当地人,就打起了挖稀土卖钱的主意。

根据通报的案例,2021年,仅仅一个江西省定南县,几个村民捣鼓四个月,就偷采了稀土原矿6408吨!

碰上有点技术的村民,还会直接用土法进行粗分离,比如将发现有稀土矿的山体表层泥土剥离,把含稀土矿较多的土层搬运堆到一个池子里,注入硫酸铵溶液,再把渗出液收集起来,加入草酸,沉淀就可获得稀土。

简单分离后的稀土体积更小,价格更高,随着技术的扩散,这种偷采稀土的方式也越来越流行。

因为这种偷采稀土利润大、技术门槛低,所以成了一些地方涉黑组织最喜欢干的一些事情,以往这些县城大哥总喜欢把持砂石、土方买卖,在房地产行业下行后,他们又摇身一变,变成了开矿大佬。发现哪座山上有稀土矿,就巧取豪夺买下,然后办一个铁、铜、锰的许可证,干的却是偷采稀土的勾当。

有的社会大哥还仗着保护伞的淫威,成立“护矿队”,在进出路口放风,见陌生人进入就提前告警,见到前来暗访的记者就乱棍打出。

这些偷采出来的稀土往往通过 “蚂蚁搬家” 式运输,经陆路运往边境口岸,然后改头换面向一些非重点管制的国家出口。

在进出口圈子里,有一种神秘的“拉单人”,他们在中国香港、越南、马来西亚等地拥有空壳公司,能提供虚假合同。因为常年做进出口买卖,也非常具备申报经验,甚至还在内部拥有人脉路径,所以经过他们的操作,不费太大劲就能把稀土走私出境,收费一般在5万-15万元/货柜,若失败还能5倍赔偿。

前文提到了,海关不可能对所有出口物资进行普查,所以只需要稍微动点脑筋,比如用专门制作的夹层容器来藏匿稀土材料,混进其他货物里走私出境等等,就能逃过检查。

当然,这种手段比较低级,只要海关加强对各型类金属锭、金属制模具、金属材原料,磁铁,五金等高密度货物重点查验,就能大大减少这种走私行为的发生。

但是,下面的一些手法,就很难防了。

那就是对稀土材料进行再加工。

最近《南宁日报》就曝光了一个案件,在3月份的时候,南宁吴圩机场海关在检查时,发现有一件600公斤,申报为“焊锡膏”的出口货物看起来颜色不对劲,然后就拿到了专业机构进行鉴定。

结果一鉴定发现,这居然是锡铋合金!其中铋含量超过55%!

虽然铋属于氮族元素,不属于稀土,但同样属于商务部、海关总署2025年第10号管制令明确的管制物资。

说实话,这次检出,具有很强的偶然性,焊锡膏里含铋不稀奇(含量很少),但谁想到他们会把比例提高到55%啊!如果不是海关人员多长了个心眼,起码300公斤铋就这么出口了,足够制造200枚导弹的陀螺仪。

这次是查出来了,如果下次他们把其他稀土材料混入焊锡膏,不统一报关,通过跨境电商包裹等渠道分散运输,谁能说这些焊锡膏能百分百被拦截?

更可怕的是,焊锡膏只是改头换面的方法中,最微不足道的一个罢了。

如果他们把稀土铸成机械设备零件,然后以汽车、三轮车的名义出口呢?你总不能把每辆汽车都拆开、零部件都切割开检查一遍吧?

如果他们把稀土制作进空调机、笔记本外壳、充电器、电线电缆等商品,然后打着增强合金硬度、韧性及抗腐蚀性的由头去出口,你怎么鉴别这是纯商业行为还是稀土走私?

如果他们的出口客户是“注册正常”的香港或者东南亚工厂,用途也是正常的“工业生产原材料”,甚至你去检查他们的工厂,他们也的确在开工。但问题在于,你卖给他10吨稀土,你能知道他会把其中的多少用来自己生产?多少用来卖给美国牟利?

这种已经形成了利益链的运作模式,你管不管?你不管,那你的稀土管制就相当于形同虚设,你要是管,人家又要蛐蛐你破坏营商环境了。

而对国内的一些具备稀土出口资质的企业来说,一方面是稀土产品审核越来越严,有时候有订单但出口许可证办不下来。另一方面是想办法蒙混过关就能赚大钱,作为一个自负盈亏的民企来说,总会有些人经不起诱惑,铤而走险的。

甚至对于个别急于完成GDP指标的地方官员来说,地方的饭碗问题,要重于矿产安全问题的,所以有时候也就有意无意地当了稀土走私的保护伞,甚至不排除个别人用对稀土走私的睁一眼闭一眼,作为自己利益团体给美国的投名状。

财帛动人心,在利益面前,永远不要考验人性,更没法考验爱国心。

所以,打击稀土走私是个系统工程,光靠海关一家根本搞不定,这次的专项会议,由国家出口管制工作协调机制办公室牵头,把商务部、公安部、国安部、海关总署、最高法、最高检甚至国家邮政局都拽上了,显然是要全链条地下狠手了。

只是,这次行动,能100%彻底斩断稀土走私渠道吗?还不知道。

说个令人难以接受的事实:

虽然中国的稀土走私,很大程度上都是西方国家利诱的结果,但具体盗采、提炼、走私策划、实施、报关以及充当保护伞的,绝大部分都是中国人。

他们得到了美元,但毁掉的,却是中国的国家战略和对美斗争筹码,让中国的反制之剑,不再锋利。

这不禁让人想起了明朝北方的商人集团。

当年,努尔哈赤强势崛起,不断侵犯明朝边境,而明朝已经崩坏的军户制度已经无法在野战中击败女真人了。

还好,女真人虽然能打,但生产力低下,不仅缺粮,更缺兵器铠甲,所以明朝采取了经济封锁手段,禁止向女真出售铁器、粮食等战略物资。

马克思说:“如果有20%的利润,资本就会蠢蠢欲动;如果有了1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冒绞首的危险;如果有了300%的利润,资本就敢于践踏人间一切的法律。”

这句话,对封建时代的中国同样成立。

面对因物资封锁暴涨的粮价和铁价,以范永斗为代表的八大商号,将铁器嵌入马车,把火药、粮食伪装成正常商品,贿赂边关将领,源源不断输往后金,换回白银、皮毛与人参,赚到了常人无法想象的金钱。

可最终,这些铁器和火药,都用在了明朝身上。

1644年,清军入关,神州陆沉。

这段惨痛的历史告诉中国人:战略资源走私不仅是经济犯罪,更是叛国行为。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那个因内部蛀虫而崩盘的明王朝。然而,从2010年开始到现在,国家对稀土走私一直在打击,打击几十年了,但稀土走私也一直没有断绝。

为什么?

因为无论是《矿产资源法》还是《货物进出口管理条例》,无论是《海关法》还是《对外贸易法》,无论是《关于促进稀土行业持续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还是《关于办理走私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对稀土走私案件,都是就事论事当成走私案来办,没有上升到国家安全的角度去看待。

走私1个亿的猪脚,和走私1个亿的稀土,造成的危害能一样么?

如果危害国家安全的行为得不到应有惩罚,或者只得到判刑几年的惩罚的话,风险远远小于收益,那也难怪会有越来越多的内鬼为了一点点美元,前赴后继,赴汤蹈火。

更可怕的在于,如果走私者单纯求财,倒也罢了。

但如果他们并不单纯求财呢?

明朝时期的那些商人,用走私赚来的金钱打造了一个里通外国的关系网络,最高竟然到了明朝内阁大臣张思伟,所以大明的军事部署、社会情报,源源不断随着走私线路,被送到了后金。而这些商人,也得到了入籍内务府,御封为“皇商”的承诺。

那么,现在中国的稀土走私势力,背后到底有没有保护伞?有没有其他图谋?谁也不知道。

我们只希望这次国家层面的专项行动——

不仅要拍苍蝇,更要打老虎。

不仅要查处走私稀土的个人,更要查处盗采、偷产、运输、报关、出具假文件的全链条内鬼。

不仅要打击稀土走私集团,更要严惩其背后的保护伞!

现在中国老百姓万众一心,全力支持国家与美国硬碰硬,绝对不能因为个别内鬼,让整个战略功亏一篑,重蹈明朝覆辙。

对待稀土走私的内鬼,不分大小,都应该上升到叛国罪的层面,给予应有的严惩。

该抓的,抓!

该杀的,杀!


新书上线,全店折扣!点击卡片购买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