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
好消息:地方医保部门正以掀桌子的方式迫使中成药下调价格
21854
0
近七日浏览最多
最新文章
中成药的价格游戏,似乎正在被地方医保部门们用一种更“不讲武德”的方式掀了桌子。当集采这把手术刀面对中成药这块千奇百怪的“活体组织”显得有些迟疑和力不从心时,广西、黑龙江、辽宁等省份直接抄起了价格治理这把大锤,敲得干脆利落。这不再是一场温文尔雅的谈判,而是一次赤裸裸的“价格亮剑”,其背后,是中成药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虚高泡沫与监管困境之间一场迟来的对决。
中成药集采的局限性早已是业内公开的秘密。上海市卫生和健康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金春林一语道破天机,指望集采解决所有问题本就不切实际。现实情况是,相较于化学药品动辄百分之七八十的降幅,中成药集采的降价幅度显得温和许多。这并非医保部门心慈手软,而是中成药市场的特殊性决定的。一个通用名下可能只有一个独家品种,品牌价值被无限放大,从道地药材的产地到祖传秘方的光环,再到区域性的独家供应,每一个因素都成了价格坚挺的“护城河”。国家医保局明确不插手,将主导权下放给湖北牵头的联盟集采,这种“去中心化”的模式在效率上自然难以与国家级集采同日而语。当精细化的手术刀难以施展时,一场大刀阔斧的“价格整风”便在所难免。
地方医保部门的这次集体行动,堪称是“精准打击”的典范。以广西为例,规则简单到近乎粗暴:列出省最低价,企业自己看着办。超出最低价3倍的,列为“黄线”品种,亮起警告;超出5倍的,直接划为“红线”,面临退市风险。这种以“省内最小日费用”为锚点的治理方式,巧妙地绕开了中成药复杂的规格迷雾。过去,一些企业惯用“障眼法”,单盒价格看似低廉,但一次用量巨大,折算下来日均费用高得离谱。如今,日均费用这个“照妖镜”一出,所有虚高的价格泡沫无所遁形。宁夏要求企业一周内对标调价,广西以此为基础划定红黄标,这种设定明确时间表和价格区间的做法,让企业失去了讨价还价的余地,只能选择“断臂求生”或“黯然离场”。这无疑是一场比集采更能立竿见影的价格风暴,其本质是回归了最朴素的招标逻辑——价低者得,但剔除了“带量”的承诺,变成了一场纯粹的价格准入赛。
这场由地方主导的价格治理,其深远影响或许才刚刚开始显现。它不仅是对现有中成药价格体系的一次强力纠偏,更可能为未来的集采谈判铺平道路。想象一下,当各地通过价格治理,已经为每个中成药品种划定了一个相对合理的日均费用区间,未来的联盟集采便有了一个坚实的价格基准线。企业报价若想越过这条线,将面临更大的舆论和监管压力。这种“价格治理先行,集采随后跟进”的协同模式,有望形成一种长效机制,逐步挤压掉中成药市场长期存在的价格水分。金春林所倡导的“日均费用”精细化衡量,正通过这场自下而上的改革变为现实。它既减轻了患者的用药负担,也倒逼企业从依赖品牌溢价和营销套路,转向真正关注药品的临床价值和成本控制。这场看似“粗暴”的价格治理,实则是一次深刻的行业洗牌,它用一种近乎幽默的方式告诉市场:任何脱离价值本身的价格游戏,终将有玩不下去的一天。而最终受益的,将是那些真正需要质优价廉药品的普通民众。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