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大学成了最赚钱的提款机

学费年年涨,民办高校成了最大的提款机。

2025年,中国高校迎来了一波久违的学费上涨潮。

多地公办本科高校学费上调10%左右,云南、吉林、上海、四川等地相继公布调价方案,一些“双一流”高校的热门专业,每年学费甚至从5000元涨到了7500元。

这一波涨价引发热议,有人担心普通家庭的教育负担会更重,也有人质疑高校是不是在借财政紧张之名变相圈钱。

但如果你仔细翻翻各省公布的招生计划就会发现,真正的“学费刺客”不是985、211,而是那些连名字都记不住的三本、独立学院、中外合作专业。一年三四万的学费、外加住宿费和杂费,4年下来轻松突破十几万。

它们才是这轮教育通胀的隐形主角。

咱们先看一组数据。

根据教育部和各地发改委公布的资料,2025年全国民办本科高校的平均学费达到2.3万元/年,比上一年多了879元,涨幅3.9%。

听起来好像不多,但别急,这是“平均数”,真正的民办院校学费分布是高度“断层式”的。

比如,在广东,很多民办高校的专插本学费都在3.2万到3.8万元之间,最高的突破了4万元/年;在上海、浙江等地的独立学院或转设院校中,部分中外合作项目的学费达到5万元以上,艺术设计类、传媒类甚至接近6万元/年。

要知道,985和211的学费,基本还稳定在每年5000–7000元之间。也就是说,一个“民办本科”的学费是重点大学的五六倍,部分专业甚至超过海外留学的学费水平。

这还不是个别现象,是趋势性的。

以安徽、河南、湖南、江西这些民办高校密集省份为例,过去十年,几乎所有民办高校都不同程度涨过学费,有的累计涨幅接近100%,也就是翻了一倍;一些学校则每两三年涨一次,理由是“师资成本”“设施升级”和“运营压力”。

但问题是,学费涨得这么猛,教学质量跟得上吗?

民办高校的成本压力确实高,它们不像公办学校有财政拨款,建校、运营、聘请老师都得自掏腰包。

所以某种程度上讲,民办高校更像是一门生意。

但这门生意到底有没有提供等价的“产品”?家长每年掏出几万块买来的,是有竞争力的教学和就业,还是“换汤不换药”的课程和一学就废的职业技能?

咱们先说就业率。

民办高校通常公布的就业率都在90%以上,听起来很不错。但要看细账,超高就业“率”的背后,是岗位和薪资,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差距。

大量民办高校毕业生进入的是薪资较低、稳定性较差的公司,比如:房地产销售、客服、教培机构、助理岗、小微企业职员等等。平台小、待遇差、离职跳槽是常态。

根据第三方招聘平台的数据显示,2024年民办本科毕业生的平均起薪为3850元/月,远低于公办本科的4700元,更不要说那些985、211的毕业生起薪都在8000元以上。

而且,这个薪资还包含了“北上广深”这样的高消费城市。扣除房租和生活成本,很多毕业生的月末存款几乎为零,有的还要让父母继续补贴生活费。

而更尴尬的是,社会对“民办文凭”的认知依然偏低。

公务员考试、研究生推免、事业单位招聘、国企入职等环节中,虽然官方文件不歧视民办学历,但现实中仍存在“卡学校、看出身”的隐性门槛。

不少学生为了提升竞争力,只能在毕业后再考研、考编甚至留学,用新的学历去“覆盖”原来的文凭。也就是说,学了四年,花了十几万,最后的结果却是:不得不再花更多的钱,读新的学校,拿新的证书。

这还不是最难的。

因为在高考“二本线”以下,能进的公办本科并不多,尤其是非沿海省份。如果不想去高职、技校,那就只能选一所“看起来还行”的民办本科。

不是性价比高,而是没得选。

原本,教育应该是通往上升的阶梯,但如果你的起点决定了你只能走民办路线,而这条路线又成本高、回报低,那它反而成了一种“资源的再分配”,也就是普通家庭的孩子要花更多钱,去换更差的结果。

更抽象的是,那些年赚百亿的民办大学,没办法帮你脱贫,却在偷摸帮自己致富。

目前中国有10几家大型民办教育集团在港股或A股上市,其中包括中教控股、希望教育、新高教集团等。以中教控股为例,2024年营收超过60亿元,净利润超过12亿,毛利率居然达到了40%以上。

民办大学成了最赚钱的提款机


这是个什么水平?

比白酒行业差点,但已经远高于大部分制造业、服务业、甚至互联网企业。

那为什么这么赚钱?

因为“现金流稳、准入门槛低、利润却高的吓人”。学生按年交学费,集团不用压库存、不怕退货,而且大多数学校还建在地价低、成本低的二三线城市,管理上统一标准化,投入产出比那是相当的高。

更重要的是——家长和学生愿意掏钱。

因为这是学历,是入场券,是中产梦的最后一根稻草。

于是一个奇怪的闭环出现了:普通家庭勒紧裤腰带供孩子上民办大学,学校再把这笔钱打包成“资产”上市,资本市场则给出高估值,教育公司赚得那是盆满钵满。

这件事不是大家看不见,而是假装看不见,只有等到学生毕业后才惊奇发现,学历不被认可、工资不够生活、只能被动接受社会大学的二次教育。

当然,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民办大学就是个“骗钱机器”。

一些民办高校确实在努力办学,有些中外合作项目的确有实用价值,也有大量民办教师默默耕耘,输出知识。

但我们也必须承认,它正在成为中国教育中越来越“市场化”的一部分,不是赚多少钱的问题,而是赚钱的逻辑有没有对等地体现在教育回报上。

在学费普涨的2025年,大家都在关注985、211是不是也变贵了,但真正该担心的,是那些被悄悄推向高价赛道的“普通学生”。

他们没有资源、没有名校光环,只能赌一所“听起来还不错”的民办大学。

赌赢了,或许能站稳;赌输了,可能要背上几年的学贷、忍受几十年的苦逼生活、平静地接受社会毒打。

所以说,没有上不起的985,只有看不懂的投入产出比。

此文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