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在郊区生活的人,考虑的是另一回事。他直接拿着卷尺,在4S店里打开了一台增程式电动车的后备箱,仔细测量着内部空间。他问销售:“我那两筐桃苗,这里放得下吗?”,他的问题很具体,也很实际,这关系到他的生计,而不是百公里加速或者智能驾驶辅助系统。对他来说,车就是一个工具,必须能用,能装。
现在,一些硬派越野车和性能车的处境变得困难。就算发动机舱里装满了各种新技术,它们的油耗也很难降低到新规要求的水平。一家4S店的销售人员私下里说,展厅里那些大排量的“油老虎”,就算现在标价打七折,他们也担心最后会卖不出去,砸在自己手里。这是一种普遍的忧虑。
相反,丰田的双擎技术、本田的混动系统,这些车型的关注度在提升。在一些二手车交易平台上,工作人员给这些低油耗的二手车打上了一个新的标签:“新规抗跌认证”。这个标签似乎在告诉买家,选择这款车,至少在未来几年内,它的价值会相对稳定,不会因为政策的变化而出现大的波动。
修车铺的张师傅对混动车有自己的看法。他的店铺里,工具摆放整齐。他知道,这种车里面既有发动机,也有电动机,结构比以前的汽油车复杂多了。修理的工时和费用,大概会高出三成。他只是安静地等待,等待这些新车开进他的铺子,这对他来说,就是生意,是技术带来的新机会。
二手车市场的变化
二手车商贩们的电话,最近经常被一些老车主打进来。一辆3。0T大排量的SUV,在一周之内,挂牌价格就下调了15%。车主说,这车当年还是加价买回来的,没想到现在想卖出去,比一辆普通的买菜车还要困难。市场的风向,因为一纸文件,说变就变了,没有人能预料到。
一个年轻人站在4S店里三个多小时,还是没想好。销售人员指着一台插电混动车,介绍它的纯电续航有120公里,足够覆盖每天上下班的路程,几乎可以不烧油。他却从包里拿出一张纸——小区物业的充电桩安装申请同意书,上面密密麻麻的签名栏,三十个空位里,只填上了两个名字。剩下的空白,像是一种无声的阻碍。
洗车店的老王,每天接触各种各样的车主和车辆。他接过一位客户的钥匙,看了一眼车内那块巨大的中控屏幕。他跟车主说:“你们现在车里的屏幕比我家的电视机都大,那个自动泊车按钮上面, 都有一层灰。把这些用不上的配置的钱省下来,够你加油跑半年了。”
工信部公布了新规定,从2026年开始执行。对于新出售的燃油车,重量在1吨以下的,百公里油耗数据要低于2。57升;普通家用轿车的红线是3。3升;车重超过2。5吨的,油耗也不允许超过4。7升。
新规定对现有市场上的燃油车冲击很大。目前市面上销售的车型里,有九成的燃油车都无法满足这个标准。比如日产轩逸,它的官方油耗数据是5。94升;长城哈弗H6的油耗,要去到8升左右。就连以省油著称的丰田卡罗拉混动版,距离新规的标准,也还有一点差距。它们都需要改变。
大家都在做什么?
汽车企业的生产线上,计划正在被修改。大众和奥迪的工程师们,开始研究如何给车身减重,比如使用更多的铝合金材料来替代传统的钢材骨架,重量轻一点,油耗就能低一点。奔驰和宝马的实验室里,研究涡轮增压技术的灯光,彻夜都亮着,他们在寻找进一步压榨发动机效率的办法。
一些传统车企选择了一条折中的路线——推广48V轻混系统。这套系统不能像插电混动那样纯电行驶,但能辅助发动机,降低一些油耗。通过这种技术,他们硬是把一台2。0T发动机的油耗,降低到了3。29升。销售人员开玩笑说,这个油耗数字,比咖啡店里一杯冰美式的价格还要低。
比亚迪的4S店里,一张海报被贴在了显眼的位置,上面写着“新规豁免通行证”,这几个字让进店的顾客感到安心。理想汽车的销售,则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发布车主实测的油耗记录:夏天开着空调在高速上行驶,油耗也只有4。9升。他们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产品能够应对未来的变化。
那些手里还开着燃油车的车主,暂时不用担心。规定说得很清楚,老车可以一直正常使用,直到车辆达到报废年限。如果他们有置换新车的打算,那现在这个时间点就很微妙。他们需要抓住最后的时间窗口,在旧车还有一定价值的时候,做出选择。这是一个关于时机和金钱的决策。
倒计时的牌子,据说已经被挂在了汽车工厂的生产线上。它提醒着每一个人,时间不多了。可以想象,从明年开始,我们走进4S店的展厅,看到的可能大部分都是带着电池和电机的车。纯粹依靠内燃机驱动的车型,会越来越少,或者只存在于特定价位和特定类型的市场中。
最后怎么选?
一个还在犹豫的准车主,被销售的话术包围着,他不知道该听谁的。有人劝他,一步到位,直接上绿牌,享受不用加油的便利,也免去未来的政策烦恼。也有人劝他,现在正是抄底燃油车的好时机,价格便宜,技术成熟,再开上十年也没有问题,加油站又不会关门。
加油站里,给汽车加油的小妹说,她没听说92号汽油要停产的消息。加油枪还在,油罐车每天也照常来卸油。她的工作和往常一样,只是偶尔会看到一些绿牌的新能源车从加油站门口安静地滑过,它们不需要在这里停留。这或许就是未来,一个多种能源形式并存的未来。
选择变得前所未有的复杂。它不再仅仅是关于品牌、外观、空间或者价格。它变成了一个需要权衡长远利弊的问题。要考虑自己居住的小区能不能安充电桩?每天的行驶里程是多少?当地的电价和油价分别是多少?以及,自己对于驾驶的感受,是喜欢发动机的轰鸣,还是电动机的安静?每个人的答案都不同。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