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中国共产党第八届十二中全会在北京举行,在革命烽火中历练成长、享有“女将军”之称的陈少敏同志,做出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举动:当要求举手赞成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时,她以沉默的姿态,坚定地没有举起自己的手。一无声的表决,是陈少敏同志在巨大压力下,对党性原则的忠诚坚守。

1968年,当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时,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人

儿时经历

陈少敏生于山东寿光一个贫寒之家,她出身底层,经历过旧社会的残酷,父亲在贫困与饥饿中倒下的冰冷遗体,是她对旧世界苦难最刻骨的记忆。 这份深入骨髓的痛苦,塑造了她绝不向苦难低头的倔强。

父亲因贫困饿死,小小年纪她就被迫去做童工,寒冬腊月里光着脚在冰冷的纺纱车间奔跑,瘦小的身体搬运着沉重的纱锭,细弱的手臂被勒出一道道深红的印痕。正是这深切的苦难,让她对社会不公有着切肤之痛。

投身革命后,她深入矿井、走进纱厂,不是高高在上的指挥者,而是和工人们同吃同住同斗争的姐妹。她能听懂机器的轰鸣和工人的叹息。在组织罢工、发动武装时,她雷厉风行,冲锋在前。她的脚因常年奔走而肿大,布鞋总是穿不久,被人称为陈大脚,这个绰号不是嘲讽,而是敬佩。

1968年,当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时,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人

抗日战争时期,她深入敌后,组织武装,带领军民浴血奋战,在解放战场和后来的经济建设中,她同样勇于担当,身先士卒,因此被大家亲切地誉为能打仗、敢负责的“陈大脚”和“女将军”。她始终与工农群众紧密相连,深知革命果实来之不易,也让她对“革命同志”有着深厚的情感和理解。

然而命运对她并不宽厚。她的革命伴侣任国桢在革命道路上壮烈牺牲,唯一的幼女也不幸夭折。巨大的个人悲剧没有压垮她,反而更坚定了她对革命事业的赤诚,超越个人得失,毕生许国。这种深沉的牺牲精神,为她在特殊时刻的担当埋下了伏笔。

1968年,当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时,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人

静默担当

1968年,在党的八届十二中全会上,当那份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摆在面前时,她选择了“不举手”,这是坚守原则的壮举,但她也因那份坚持付出了代价。历史的进程没有因她的坚持而逆转。她因此受到批判,最终被下放到地方参加劳动。即使在最艰难的境遇中,她依然牵挂着百姓,常向看守人员询问:“收成如何?旱了还是涝了?老百姓能不能吃饱?”长期的艰苦生活与精神重压,最终导致她疾病加剧,健康收到很大损害。但她还是保持乐观:春天会来的。这不仅是信念,更是对真理终将胜利的坚信。

1968年,当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时,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人

1977年底,陈少敏在北京医院离世。她最终未能亲眼看到她预言中那个彻底的春天。但仅仅一年多后,春风便吹散了经年的阴霾。

1968年,当举手表决开除刘少奇党籍时,她是唯一没有举手的人

历史最终作出了公正的宣判。1978年底,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1980年2月,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五中全会庄严通过《关于为刘少奇同志平反的决议》。彻底推倒了强加给刘少奇同志的一切不实之词和错误处分。决议明确指出:一切强加的污蔑和罪名,都是不实之词;强加的处分,完全是错误的!刘少奇同志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是为共产主义奋斗终生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陈少敏当年在极端压力下坚守党性原则、不随波逐流的非凡举动,成为历史的闪光点。 她的行为被后世高度评价为“了不起的革命行为”,是对共产党员坚持真理、勇于担当精神的生动诠释,是共产党人崇高气节的永恒见证。她的名字和这次“无声的表决”,作为坚守党性的光辉典范,永远镌刻在党的历史上,激励着后人。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