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20日,拥有百万粉丝的网红“户晨风”在、微博、B站等平台账号集体被封禁,作品清空、直播功能关闭。这场突如其来的“消失”并非偶然,而是其长期通过消费符号制造阶级对立、将商品异化为身份标签的必然结果。当“苹果人=精英”“安卓人=底层”的二元叙事成为流量密码,当“月入5000不配对话”的傲慢言论撕裂社会共识,户晨风的封禁恰恰暴露了网络空间中阶级话题的敏感性与危险性。

从“手机鄙视链”到“阶级身份论”

户晨风的核心操作,是将消费选择与阶级身份强行绑定。他宣称“用安卓手机=低收入群体”“专科生是安卓学历”,甚至将“手机”延伸为“苹果房”“苹果车”“苹果超市”的配套符号链。这种逻辑下,选择华为、小米等国产手机的用户被贴上“失败者”标签,而特斯拉车主则自动获得“精英”认证。

更离奇的是,他将这种鄙视链渗透至生活细节:宣称“年夜饭不如麦当劳”“没有山姆超市的城市不宜居”。当城市宜居性被简化为是否拥有进口商超,当传统节日饮食被贬低为“低端选择”,消费行为已不再是个人偏好,而成为划分社会阶层的工具。这种异化本质上是将市场经济中的品牌竞争,偷换为阶级地位的符号战争。

流量狂欢下的阶级撕裂

户晨风的成功,源于算法对极端言论的精准投喂。其“月纳税3万”的炫耀与“月入5000不配对话”的歧视,恰好击中了部分高消费群体的优越感。数据显示,其直播打赏收入中,iPhone用户占比显著高于平均水平,这种“认同经济”模式促使他不断强化阶级叙事——越制造对立,越能吸引特定群体付费,而算法则进一步将此类内容推送给潜在受众。

但这种狂欢的代价是社会共识的崩塌。当“安卓消亡论”“iPhone17垄断高端市场”等预言被反复宣扬,当国产新能源汽车的技术进步被全盘否定,当“末流985是安卓大学”的标签肆意粘贴,网络空间逐渐演变为阶级情绪的宣泄场。平台虽多次短暂封禁其账号,却始终未能阻断其通过“立人设→诱导连麦→攻击弱点→收割流量”的商业模式,最终导致监管红线的突破。

阶级话题的公共性边界

户晨风的封禁,本质上是监管对阶级话题公共性的重新界定。网络空间虽允许多元观点,但当消费选择被转化为阶级对立工具,当个人收入炫耀演变为群体尊严践踏,当城市评价标准被简化为商超品牌,此类言论已超出“观点表达”范畴,触及社会稳定底线。
此前其多次违规却能快速解封,反映出平台“以流量论英雄”的倾向。但此次全网封禁表明,监管层已明确划定红线:阶级话题可以讨论,但不得制造对立;消费差异可以存在,但不得贬损他人。这种转向与同期“嘎子哥”因警用服装直播被拘事件形成呼应,共同揭示出网络治理从“内容合规”向“价值导向”的升级。
户晨风的案例为所有内容创作者敲响警钟:在算法驱动的流量经济中,阶级话题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快速聚集认同群体,也易引发群体性焦虑;既能制造话题热度,也会撕裂社会共识。当“慕强拜金”成为显性价值观,当“崇洋媚外”被包装为理性选择,网络空间将沦为阶级情绪的垃圾场。

真正的公共讨论应建立在尊重差异、包容多元的基础上。城市宜居性需考量就业、医疗、教育等实质指标,而非商超品牌;消费选择应回归个人需求,而非阶级标签;社会流动应依靠制度公平,而非符号歧视。监管、平台与创作者需共同构建底线:阶级话题可以存在,但不得异化为攻击工具;流量可以追逐,但不得凌驾于社会公序良俗之上。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