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四川万源的大山深处,流传着一个 "富翁变山民,五年再暴富" 的传奇故事,主人公刘文均曾是家喻户晓的 "刘百万",却在 53 岁那年散尽百万家财,带着小 24 岁的娇妻躲进深山。
当所有人以为他就此落魄时,他却用五年时间打造出年入 400 万的养殖帝国,这个充满争议的男人,究竟是如何在非议中完成人生逆袭的?
从 "刘百万" 到 "负心汉":一场轰动全村的离婚
1950 年代,刘文均出生在万源旧院镇的普通农家,在多数人靠种地为生的年代,他凭借精明的商业头脑,早早跻身百万富翁行列。
村民们送他外号 "刘百万",不仅是因为他腰缠万贯,更因为他是村里第一个住上二层洋楼、开上摩托车的人。
然而,事业有成的刘文均,婚姻却逐渐亮起红灯,与结发妻子结婚多年,虽然育有三个子女,但两人的共同语言越来越少。
2000 年,53 岁的刘文均结识了 29 岁的丁修权。这个年轻姑娘的崇拜与爱慕,让他重新感受到久违的激情。
为了给丁修权一个名分,刘文均做出惊人决定:净身出户。
他将百万资产全部分给前妻和子女,只留 10 万元现金,毅然与丁修权登记结婚,消息传遍全村,人们议论纷纷:"抛妻弃子娶小三,再有钱也是忘恩负义!"
面对流言蜚语,刘文均无奈带着娇妻搬进深山里那栋空置多年的洋楼,彻底告别了曾经的社交圈。
深山里的创业阵痛:从鸡苗大批死亡到技术突围
初入深山的生活远比想象中艰苦,二层洋楼虽然宽敞,却不通自来水,夫妻俩每天要步行半小时去挑水。
到了夜晚,山林里的兽鸣声此起彼伏,常常让他们辗转难眠,更严峻的是,10 万元积蓄很快见底,习惯了优渥生活的刘文均,不得不思考如何东山再起。
望着周围郁郁葱葱的山林,他灵光一闪:"既然有天然山林,为何不搞生态养殖?" 经过市场调研,他锁定了旧院黑鸡。
这种原产于万源的珍稀品种,因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市场售价是普通土鸡的 3 倍以上。2004 年开春,刘文均咬牙拿出 8 万元,从外地引进 660 只黑鸡苗,开启了养殖之路。
然而,现实给了他当头一棒,由于缺乏经验,鸡苗死亡率高达 50%,一周内就有 300 多只幼鸡夭折。
为了掩盖失败,夫妻俩深夜偷偷掩埋死鸡,却被上山的村民撞见,很快 "刘百万养鸡赔光老本" 的消息传遍十里八乡,"早就说他瞎折腾,现在报应来了!" 村民的冷嘲热讽如刀割般扎心。
刘文均没有气馁,他意识到问题出在饲料和温度控制上,他翻遍养殖书籍,发现黑鸡苗对饲料蛋白含量要求极高,普通饲料根本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他亲自下山采购玉米、豆粕等原料,在二楼加工车间里调配专用饲料,为了搬运原料,年过半百的他每天往返山脚数十趟,肩膀磨出了血泡,却咬牙坚持。
解决了饲料问题,又迎来新挑战:深秋气温骤降,鸡苗接连患上呼吸道疾病,刘文均索性在鸡舍旁搭起简易棚,夜里裹着棉被守在火炉旁,每隔一小时测量一次温度。
妻子丁修权看在眼里疼在心上,主动承担起白天的饲喂工作,夫妻俩分工协作,硬是挺过了最艰难的时期。
从年入几十万到 400 万:生态养殖的财富密码
2005 年,首批存活的 300 多只黑鸡终于出栏,刘文均带着样品跑遍万源市区的餐馆,凭借 "深山散养"" 零饲料添加 "的卖点,很快打开市场,首批成鸡卖出 150 元 / 只的高价。
信息来源:《CCTV7》
尝到甜头的他,次年将养殖规模扩大到 2000 只,并注册了" 旧院黑鸡 " 商标,开始向周边县市供货。
随着销量增长,刘文均发现一个更大的商机:黑鸡蛋比鸡肉利润更高,他果断投资购买孵化器,利用自家母鸡产的蛋孵化鸡苗,不仅降低了外购成本,还实现了种苗自给自足。
到 2008 年,他的养殖基地已扩展到 200 多亩山林,年出栏黑鸡 2 万只,销售鸡蛋 50 万枚,年销售额突破 200 万元。
真正让刘文均跻身 "千万级" 行列的,是他对电商浪潮的敏锐把握,2010 年,他在淘宝开设店铺,主打 "深山直供"" 现捡现发 " 概念,黑鸡蛋成为爆款单品,高峰期日销超万枚。
与此同时,他与多家生鲜平台达成合作,产品远销北上广深,年销售额飙升至 400 万元。
争议背后的真相:真爱还是炒作?
如今,刘文均的深山养殖场已成为当地标杆企业,不仅解决了 30 多名村民的就业问题,还带动周边农户发展黑鸡养殖。
曾经的 "负心汉" 标签逐渐被 "创业楷模" 取代,村民们纷纷竖起大拇指:"没想到他真能在山里干出这番事业!"
面对过往争议,刘文均坦言:"离婚是我人生最大的遗憾,但我不后悔遇见修权,没有她陪我吃尽苦头,就没有今天的成功。"
而丁修权则笑称:"当初跟着他进山,有人说我图钱,可那时他兜里比脸还干净,现在日子好了,反而更怀念当年一起挑水喂鸡的时光。"
信息来源:《CNTV》
从百万富翁到深山养殖户,再到年入 400 万的企业家,刘文均的故事充满戏剧性。
他用五年时间证明:真正的财富密码,从来不是投机取巧,而是敢于归零的勇气、扎根实地的坚持,以及永不言弃的创新精神。正如他挂在养殖场门口的那句话:"山再高,向上总能登顶,路再远,坚持必达终点。"
这个曾经的争议人物,如今成了深山里的传奇,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人生没有白走的路,每一步坎坷都可能是通往成功的伏笔,当你放下过往的光环,勇敢拥抱新的挑战时,或许下一个奇迹,就藏在你转身的路口。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