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上台仅几个月,美国对巴政策就急转弯。自今年1月以来,巴基斯坦陆军参谋长阿西姆·穆尼尔三次访美:6月白宫午宴闭门会,8月从美国领土对印度发核威胁,本周又携总理谢赫巴兹·谢里夫重返白宫。同时,美巴签署多项贸易协定,承诺5亿美元投资巴关键矿产和石油。这股“突然友好”让观察家震惊,分析称这是华盛顿针对印度独立外交的“惩罚”。
在国际地缘政治的棋盘上,美国总喜欢玩“平衡术”,通过扶持一方来制衡另一方,避免任何单一力量坐大。特朗普要是再次回到白宫掌权,他在南亚地区玩的那套手段可真是展现得明明白白:一方面,他拉着印度来对付中国,想用印度限制中国发展;另一方面呢,他又拿巴基斯坦来做文章,给印度使绊子,故意打击印度想当大国的野心,还有莫迪的领导权威。
这种“危险游戏”不仅搅动了印巴关系,还引发了更广泛的冲击波。但从中国视角来看,这未必是坏事——作为巴基斯坦最亲密的伙伴,北京的地位牢不可破,而巴基斯坦与美国的“特殊感情”改善,反而能为地区稳定和经济注入活力。
回溯历史,美国的外交往往以“分而治之”为圭臬。1970年代初,亨利·基辛格秘密访华,开启中美缓和,通过“乒乓外交”奠基,最终利用中国制衡苏联。
这一招看似高明,一箭双雕:既建立了中美互利贸易,又在两大共产主义强国间制造裂痕。但事与愿违,苏联解体后,中国崛起成美国新对手。基辛格的“遗产”成了华盛顿的痛点:遏制一方的同时,意外养大了另一个“巨人”。
如今,特朗普政府吸取这一“中国错误”,在印太战略中复制类似玩法,但更注重多重制衡。面对中国“一带一路”和经济影响力,美国先是将印度拉入阵营,作为对抗北京的“砝码”。奥巴马的“转向亚洲”、特朗普1.0时期的关税战,到拜登的科技禁令,都旨在限制中国太平洋影响力。甚至将“亚太”改称“印太”,强调印度平等地位,四方安全对话复活成“亚洲北约”,成员美印日澳联合军演,矛头直指中国“海洋野心”。
2020年中印加勒万冲突和新冠疫情,更给了美国挑拨离间的机会,推动供应链从中国转移到印度,如苹果工厂迁入。
但美国深知,印度已是人口第一、经济第四大国,到2028年或跃居第三。若放任其野心膨胀,莫迪的“老仙”形象可能挑战华盛顿霸权。于是,特朗普转而“打巴基斯坦牌”,通过与伊斯兰堡的亲密互动,牵制德里,避免重蹈“中国覆辙”。
莫迪政府奉行“极度独立”路线:未减弱与俄罗斯防务合作,印度现在还是俄罗斯最大的武器进口方,也是石油的大买家。这情况和美国原本期望的完全不一样,特朗普这下可不干了,直接使出了狠招——对印度加征50%的关税,到了9月25号,更是变本加厉,对印度的制药业加征了高达100%的关税。
这些措施直击印度经济命门,意在打压莫迪的大国地位。印度自信膨胀,却被“巴基斯坦牌”戳中痛点:印巴宿怨深重,巴方从美国领土发核威慑,更是公开羞辱德里,动摇其地区霸主形象。
然而,对中国而言,这场“特朗普游戏”并非坏事,甚至可能利大于弊。巴基斯坦作为北京最亲密的伙伴,中巴经济走廊是“一带一路”旗舰,两边的深厚情谊现在正面临着考验。不过在巴基斯坦心里,中国的地位那可是稳稳当当、动摇不了的——北京给巴基斯坦提供了基础设施方面的建设帮助,还有军事上的支持,在外交上也给巴基斯坦撑腰,是巴基斯坦经济和安全方面的重要依靠。
从巴基斯坦利益出发,与美国关系好转是大好事:贸易协定和投资能改善经济困境,缓解地缘压力。巴方深陷债务、通胀,美国资金和技术注入,将提升其国际地位,避免过度依赖单一伙伴。同时,这不威胁中巴核心纽带——巴方视中国为战略后盾,美国则更像“机会主义盟友”。若巴经济回暖、地缘环境稳定,反倒能增强中巴合作的韧性,推动“一带一路”深化。
对中国来说,美国的“分化”策略反而暴露其焦虑:无法单凭印度遏制北京,只能多线拉扯。这给中国更多回旋空间,推动多极化世界。巴基斯坦“脚踏两船”若成功,将成中美博弈的缓冲区,避免南亚成新冷战前沿。最终,谁是赢家?特朗普的“危险游戏”或让美国自食苦果,而中国静观其变,或许笑到最后。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