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突然发出最后通牒:如果中国继续购买俄罗斯石油,就要征收100%的关税。话音刚落,中国不到24小时就果断反击。一边继续大量进口俄油毫不含糊,一边在外交上强硬回应,美国的如意算盘彻底落空。贸易摩擦刚冒头,中国就用实际行动浇了一盆冷水。 7月29日,在瑞典斯德哥尔摩的中美经贸会谈上,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抛出狠话:要对所有进口俄罗斯石油的国家实施二级制裁,特别点名中国。如果中国不停止购买俄能源,美国将对相关中国企业征收最高100%甚至500%的关税。这不是吓唬人,而是基于美国国会正在讨论的《反俄法案(S.1241)》。法案明确规定,要对"帮助俄罗斯规避能源制裁"的国家和企业加征关税。 消息一出,欧美媒体大肆炒作"制裁将波及中国"。西方分析普遍认为,美国是想在乌克兰问题上"绕开俄罗斯,针对中国",通过切断能源交易来打击俄罗斯经济。说白了,美国就是想逼中国在购买俄石油问题上让步。 但局势发展完全出乎华盛顿预料。不到24小时,中国外交部就在记者会上强硬回应:"中国的能源进口完全基于自身发展需求,不接受任何外部干涉。"还明确表示:"威胁施压只会适得其反。"路透社直接引用了这句话作为报道标题。 经济上,中国更是稳扎稳打。《彭博社》和《俄罗斯塔斯社》同时报道,7月30日至31日,中国大连港、宁波港、天津港共接收了3批俄原油运输船,总量超过240万吨。其中部分通过"ESPO"管道输送,属于远东现货供应;另一部分则采用"幽灵船"方式运输乌拉尔原油。美国刚发出警告,中国就用行动强势回应。 中国敢于继续购买俄油是有底气的。一方面是价格优势,俄原油比中东原油便宜近15%,对炼油厂很有吸引力;另一方面是支付系统独立,大部分交易已改用"人民币+卢布"结算,绕开了美元体系。 外交上中国也没让步。中美贸易代表团7月底在瑞典会晤时,美国媒体猜测这可能是为元首会晤铺路。结果会议变成正面交锋。中方明确拒绝任何限制购买俄能源的要求,并警告:"如果美方加征关税,中方将保留对美国出口商品加税的反制权利。"比如美国若对中国电动车、电池等产品征税,中国可能对美国波音飞机、大豆、芯片原料采取对等措施。 这场博弈背后还有政治考量。对美国来说,既想施压中国,又为2025年大选造势。特朗普若当选,需要兑现"能源独立"和"遏制中俄"的承诺。他发出关税威胁,是想向国内鹰派和产业资本展示美国的主导权。但现实是中国没有退让。 俄罗斯也表明立场。俄能源部表示中国仍是其最大原油买家,三季度订单已做好安排。普京顾问乌沙科夫强调:"美方制裁不会影响俄亚能源合作。"这说明中俄能源合作牢不可破。 值得注意的是,中俄合作还带动了其他国家。印度ONGC与俄气公司达成新勘探协议,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也考虑扩大俄远东LNG采购。美国的"二级制裁联盟"响应者寥寥,反而促成了中俄印的能源互信。 美国也没闲着。8月1日,美国商务部将7家中国能源公司列入"观察名单",指控其协助俄罗斯规避制裁。但这些手段效果有限。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进口俄原油5.24亿桶,同比增长7.6%,而从沙特进口下降近4%。这表明中国能源结构正在"去美元化",俄油的重要性持续上升。 这场不到24小时的外交与能源博弈虽然没有爆发激烈冲突,但清楚说明:中国不是任人拿捏的软柿子。美国越是强硬施压,中国的反击就越精准坚定。面对100%的关税威胁,中国绝不会在国家能源利益上让步。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