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简单说说我们学院(清华经管),这十几年来就业情况的变化吧,回头看看真的还是能反映出一些时代兴衰的。

1,06/07年

在我刚入校的时候,大概06、07年,那时候耳濡目染最顶级的就业方向大都是偏外资企业的,排名分先后基本就是外资投行、外资咨询、外资其他大型企业(比如通用、)、最后外资会计师事务所(四大)。

外资之后,才开始有人讨论中资金融机构的问题,中资投行和几大国有行总行这一类,至于非金融方向的就业,在经管学院学生眼里是十分另类和不考虑的,反映了那时候金融的狂热。

学校在大力推大家进政府,尤其是偏远地区的选调生,别的院系有心动的,经管几乎没有。回头看,这段时间反映的是国家经济相对高速的发展,外资十分活跃,金融蓬勃发展,大家都能·在金融里赚到钱,所以无暇考虑其他的选择。

2,10-12年

等到我本科毕业和后来研究生那几年,大概就是2010—2012年,头部的中资投行逐渐走到了一些外企的前面,代表的就是中金和,但还是超不过外资投行和外资咨询。

逐渐有一些去互联网大厂的同学了,据他们自己说,那时候去这些大厂,毕业于清华的还是比较少,当然后来越来越多,清华的背景越来越“不值钱”。

也逐渐有一些去各地政府的选调生了,集中在省级政府,后来很多都成了领导秘书。但去政府的同学有两极分化,那些去发达地区政府的说,一开始也是清华的比较少,后来越来越多;而那些去不发达地区政府的则说,那几年过后突然就没人来了,显得他们这批人十分“另类”。

回头看,这段时间反映的是金融行业的发展逐渐到达顶峰,而随着和美国的博弈日渐激烈,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逐渐被中资替代,中资头部的金融机构快速发展。

另外就是互联网行业的快速增长,终究还是开始吸引最顶尖的毕业生了,而且吸引力越来越大。

同时,国内那些新一线城市和二线省会城市对人才的吸引力在急速增加,使得原本还能吸引到一些顶尖人才的偏远地区,越来越难。

3,15-18年

疫情前的这些年,我和学校的老师和学弟们还是保持了比较多的沟通,就业情况多少了解些。

最明显的是外资机构的全面退潮,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的业务越来越难了,虽然还保持了高薪,但人数需求少了很多,甚至很多我以前去外资机构的同学都纷纷离开,另做选择。

外资机构退潮就意味着,这些年中资头部金融机构成了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头部投行以

外,大银行的总行也竞争越来越激烈。原来我在学校的时候觉得银行随便进,可后来的师弟们却告诉我,越来越难,即便你是清华经管的学生。

那些年PE行业比较火,一跃成为最顶尖的就业选择,私募股权投资机构,哪怕是比较小的机构,只要能忽悠,都能从顶级生源里分杯羹。值得一提的是,最初受欢迎的是专业机构的投资主体,最早阿里腾讯这些大厂的投资机构还被嘲笑比较“土”,可后来现实给大家上了一课,这个行业,有钱才是爸爸,专业机构的钱募资越来越难,大厂的钱却源源不断,地位最后也实现了完全反转。

但这个行业容量太小,没几年就开始饱和,大机构开始只要有工作经验的了,不要应届毕业生,哪怕你是清华的。

回头看,这几年的主题是中资替代,互联网崛起,投资旺盛。清华学生的就业也跟着时代在调整,其他学院有很多人在这时候开始创业,但我们学金融的......,单独创业确实有点儿难,除非有家底或者和有技术的合伙人一起。

4,20年后

疫情开始之后,整个市场的逻辑好像都变了,金融行业、互联网行业,甚至我不太熟悉的教育行业之类的,都被打压,走入了低谷。

前段时间难得回了一次学校,和老师聊了聊现在学弟学妹们的就业情况,就感慨三个特点,是我上学的时候绝对没有的:

1、居然有这么多自由职业和创业的;2、居然有这么多去政府的;3,居然有这么多转行的。

回想我读书的时候,这三种路线的想法只要出现都是会周围人教育的,时代真是变了啊。前段时间和一个去头部中资投行的同学聊天,他也满是感慨:12年他应聘的时候,同一组面试的10个人有8个本科是清北的;可今年他作为面试官去面试学生,两组20个人加起来,只有一个本科是清北的。

前后15年时间,我能看到的清华经管学生的就业方向变化就是这些,没有官方数据,没有权威视角,只是一个普通的毕业生看到的周围的情况,供大家参考。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