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匹马被婚庆公司租去拍照了,一会儿有专车来拉。”张文杰细细梳理着一匹白马的鬃毛,享受着这温情时刻。

瞄准消费市场机遇,“马倌”书记又有了新目标

张文杰爱马,这事儿全村都知道。

张文杰是平原县王凤楼镇潘庄村党支部书记,也是位有30多年养马经验的“马倌”。“现在共存栏30余匹马,只不过大多数被租去了。”他说,春暖花开的季节,伴随马术等项目进入体验高峰期,这些马也变得越来越“抢手”。

大浪淘沙

只留“有心人”

张文杰是名“70后”,土生土长的潘庄村人。在他的儿时记忆里,马是用来拉车做农活的,是一个家庭中重要的“劳动力”。

“当时的马市里多为重型马,且性子越烈的马越被人青睐。”上世纪90年代初,张文杰正式研究起马的养殖繁育与销售,成为一名“马倌”,“地多的家庭,都需要马来干活,所以当时‘马倌’的日子都不难过。”

从2000年开始,随着土地机械化逐渐推进,重型马的市场前景越来越渺茫,很多“马倌”退出市场。年轻的张文杰爱观察,也善动脑子,他很快发现了另一商机。受外来文化的熏陶,城里涌现出一批马术爱好者,有些景区也顺势推出有关文旅体验项目。

“养殖繁育一批适合骑乘的马!”带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决心和多年积累的“相马”经验,张文杰开始了全国各地的“寻马”之旅。

在信息与交通相对闭塞的年代,要想买到一匹性格品相俱佳的骑乘马并不容易,往往要辗转全国,“空手而归”也是常事。“之所以做这行,回想当时,很大一部分原因也是因为爱马,它早已成了我生活的一部分。”站在马厩,张文杰感慨又骄傲,“你看现在我养的这些马,有汗血、纯血、冷血,可以说,不论消费者买还是租,任何需求我几乎都能满足。”

瞄准消费市场机遇,“马倌”书记又有了新目标

早年间张文杰与马的合影。(资料图)

立足行业

旨在“诚信为本”

他驯马有道,让骑乘马真正在平原“安家”:“根据消费者需求,我能在3至5天内将马驯到满意的状态。”多年过去,张文杰也由毛头小伙成长为资深“专家”。

市场发展一如张文杰当初预想的那样红火,租马电话天天没断过。从过完年到现在,他已经卖出去了十几匹马,也顺利与齐河、济南的两家马术俱乐部建立了长期合作关系。“北到保定,南到黄山,西至陇南,几乎都有我的‘马友’,除了生意往来,我们也经常一起探讨经验技术。”张文杰笑道,这么多年能顺利打开市场,归根结底离不开“诚信”。

瞄准消费市场机遇,“马倌”书记又有了新目标

张文杰(后)与其他马术爱好者在野骑。(资料图)

一匹适合骑乘的马,年龄往往在3至15岁之间,价格在几万到几十万不等,养马不是笔小投资。“马和人一样,性格各不相同,智力、体力也很悬殊。”张文杰说,卖出一匹马前,他会将它的优劣势分析给客人,尽量让他们全面了解后再决定。

瞄准消费市场机遇,“马倌”书记又有了新目标

张文杰跟客商讲解饲喂注意事项。

用张文杰的话说,“马有转缰之灾。”这种动物最容易因环境变化生病,且发病较快,若得不到及时救治,存活率大打折扣。因此,每一笔订单,他都尽全力做好后续服务,电话24小时畅通。

种养循环

他想“共享蛋糕”

从相马买马,到养殖繁育,都需要经验技术支撑。作为村书记,张文杰不止一次想过,以“马产业”探索集体增收之道,但又面临着很多困难。眼下,如何让这块“蛋糕”被更多村民共享,他有自己的探索。

“全村有九成村民定期到我这来拉马粪,每年他们从我这里拉走的马粪,能覆盖200多亩地一年的需求。”张文杰发现,相较于其他有机肥,马粪含有机质较多,更有助于改善地力。而本村合作社种植作物余下的秸秆,是养马所需的好饲料,最终全村形成了“种养循环”的局面。

30多年的经验实属宝贵,但面对有意向养马的村民,张文杰从不吝啬,不过他也会善意提醒:“市场前景虽广阔,但风险同样不小,一定要做好万全的打算。”

瞄准消费市场机遇,“马倌”书记又有了新目标

近期得到一匹比较满意的马,张文杰与之合影。

最近,他也正在考察场地,打算就近发展马术项目:“于个人发展而言,这也是进一步顺应市场。”张文杰更期待的是,有朝一日项目建成,可以带动本地的文旅发展,为大家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

大众报业·农村大众记者 周桐 通讯员 辛凯 王丁 杨曼玉

友情提示

本站部分转载文章,皆来自互联网,仅供参考及分享,并不用于任何商业用途;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他问题,请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内容!

联系邮箱:1042463605@qq.com